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生态快报

旗下栏目:

如何培养生态价值观?要从实践着手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席运官  发布时间:2025-07-01
摘要: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化的研究传承、传播推广和转化利用,厚植生态文明建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化的研究传承、传播推广和转化利用,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生态价值观是一种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导向的价值判断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作为衡量人类行为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它突破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认为自然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价值,更具有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主张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谋求发展。

要培养生态价值观念,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认识自然、认识生态系统、认识基本的动植物、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运行规律,才能建立起发自内心的生态价值观。为此,笔者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在生态研学中培养生态价值观。生态研学活动是将自然探索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良好方式,既能让参与者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又能培养生态环境意识、科学思维和生态价值观。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涵盖自然观察、生态保护实践、生态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一些自然保护区,组织学生开展动植物观测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知识;在一些湿地公园,借助望远镜观察候鸟,了解鸟类迁徙规律;识别芦苇、睡莲、苦草等湿地植物,认知湿地的“地球之肾”功能;在国家森林公园,开展森林徒步与植被调查,夜间观察萤火虫、甲虫等昆虫,沉浸式认识自然;在农村地区,安排学生参与农耕体验,感受传统生态农业的智慧。

二是在生态旅游中感悟生态价值。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社区发展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在生态旅游中感悟生态价值,是一场超越视觉审美、抵达心灵认知的旅程,不仅是用眼睛观察自然的美景、汲取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更是以全身心的感知去理解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体察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

在江西婺源,古村落的那些参天大树一定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婺源人在村头水口、房前屋后遍植树木,爱林护树,这些树木与当地的山水、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最美乡村”的根基;走进云南哈尼梯田,游客一定会对哈尼族利用“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理念保护水源林、将农耕文化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生态智慧赞叹不已。生态旅游中,人们同样可能会遇到那些因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破坏现象,如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沙尘暴等,从而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增强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三是在动手实践中提升生态价值观。从幼儿园小朋友的养蚕试验到中小学生的小菜园项目,再到城市家庭的阳台种植、城市居民的租地种菜等,都是通过动手提升生态价值观的实践方式。小朋友观察蚕宝宝从蚁蚕到结茧化蝶的完整生命历程,正是生态价值观启蒙的开始;中小学生参与的小菜园项目可进一步深化其生态认知,他们在划分好的小块土地上播种、施肥、除草、防虫、收获,观察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亲身体验农作物从种子到食物的转化过程。当他们看到蜜蜂为花朵授粉、瓢虫捕食蚜虫的时候,一定会兴奋不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这种实践可以让他们跳出课本,真正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关乎每一株植物生长、关乎作物的收获。

家庭中的阳台种植与租地种菜活动,则是将生态实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都市家庭在阳台搭建微型菜园,用厨余垃圾制作有机肥,不仅收获了新鲜蔬菜,更减少了垃圾产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休闲怡情中体会到可持续生活的实际意义。而租地种菜的实践,更能使城市居民在田野中建立起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总之,生态实践活动是培养生态价值观、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形式,需要大力提倡并积极推动公众参与。通过实践内化人们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将生态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共识。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