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各族群众来说,不仅是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源和世代生活的家园,更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20多年前,当地畜牧业普遍停留在传统发展阶段,“人草畜”矛盾突出,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探索与变革随之展开。
在这场变革中,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先后实施退牧还草、休牧禁牧、草原碳汇开发等项目,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2022年,布尔津县入选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获授牌。 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草原修复与牧民增收双赢 布尔津县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大县,拥有1015.15万亩自然草场资源,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达820.16万亩。 湛蓝的天空下,布尔津县也格孜托别乡铁尔沙汗生态牧场,辽阔的草地似乎与天相连。但是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牧民养殖的牲畜数量逐年增加,过度依赖畜牧业经济,引发了草场超载、植被稀疏、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靠天养畜”传统思想影响下,畜种结构逐渐退化。 布尔津县政府紧抓“人畜草”这一解决草原过牧的关键问题,作出“以草定畜、禁牧减畜”的决定。经过充分走访调研,布尔津县采取草畜平衡、禁牧减畜、草原生态奖补等多项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据草场承载力测算标准,减畜超标羊单位。 在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克依克拜村,村民扎汗别克·哈劳拜家原本有150只羊,他和妻子天天围着羊群转,可是一年到头,养的羊不增膘,收入并不多,若遇上市场价格不好,收入更加惨淡。他说:“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让大家认识超载过牧的危害,还给我们算减畜后的‘增收账’,我按照自家草场的面积,狠下心把家里的羊减到80只,妻子一个人就能照料过来,我就去县城务工,一年下来,我家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 定草定畜后,当地借助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和补助政策,引导牧民逐步开展从传统畜牧业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新生产方式的转型探索。一方面以草定畜,另一方面采取封、围、育、种、管等综合措施……近年来,布尔津县累计禁牧草场96.65万亩、封育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两万亩,有害生物防治8万亩,产草量提高3个百分点。 2022年,布尔津县被纳入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范围。2023年,布尔津县被评定为全国15个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之一,为全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草原生态修复为切入点,布尔津县通过实行阶段性禁牧使退化严重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近年来,布尔津县还积极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实施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现代化生态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优良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基地、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等建设项目,全面保障牲畜饲草料供应,为牧民提供基础保障,推动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布尔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战略,不仅提升了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原生产能力,推动草畜平衡发展,而且也促进畜牧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修复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开发草原碳汇功能,转化草原生态价值 不久前,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功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2.15亿元,用于支持布尔津县等5个县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此举旨在全面提升新疆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牧民增收。 布尔津县这些重点生态工程和草原修复项目的实施,极大减轻了草原放牧强度,恢复了草原生产力和草原生态功能,大幅提升了草原固碳能力。 基于此,布尔津县率先探索草原碳汇开发,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2021年,布尔津县依托2017年以来的退牧还草和退化草原修复区域,根据国际核证减排标准(VCS),探索开展草原可持续管理碳汇项目开发工作。 2023年4月,布尔津县与陕西绿能碳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核证碳单位购买事宜,完成了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项目交易,交易面积97.5万亩,产生碳汇量67万吨,实现收益1976.5万元,成为新疆及全国范围内“双碳”背景下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里程碑”事件,也为全疆林草碳汇价值转换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据测算,布尔津县VCS草原碳汇项目在40年项目周期内将累计产生约800万吨碳汇量,静态总收益约2.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