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喜欢看报,家里常年订两份报,一份《人民日报》,一份《光明日报》。记得上小学时,适逢春节农闲,父亲给我和哥哥读《光明日报》转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当天村里正好来了戏班子,敲锣打鼓甚是热闹。刚开始,听着外面时紧时疏的锣鼓声,我的两只脚不由自主地挪来挪去,太想出去看看了。但听着听着,竟被文章内容吸引住了,锣鼓声似乎越来越远、声音也越来越小了。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记住了数学家陈景润和他的故事,之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用陈景润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当时,家里储物间有个装满书的大木箱,那是我的乐园。箱子放在架子上,比我还高,我“淘书”需要踩个凳子,还要打着手电筒。我的形象是这样子的:头顶箱子盖,防备它突然落下来;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翻书;遇到喜欢的书会不自觉多翻几页、多看一会儿,往往离开储物间后才感到脖子酸疼、浑身不得劲,后来眼睛近视估计也跟这有关。 那时家里除了收音机,再没有其他电子产品,学校作业也不多,我有大量时间看书,尤其寒暑假,基本与书为伴。 父亲说,他离家在外辗转多年,始终没有抛弃的,只有这箱书。父亲藏书很杂,我最感兴趣的是《长征回忆录》《铁道游击队》等革命传统故事,还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俄罗斯文学作品。这些早期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的认知基础,其在启迪心智与思想、涵养文化认同甚至情感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学校教育。买书、看书更成为我保持至今的最大嗜好。 父亲当年回乡务农,算是“半路出家”的农民,农活上却很受乡亲们肯定。我们村是个山村,农田零碎分散,春耕时部分田地可以用牛拉犁,有些小而不规则的地块就需要人力拉犁。父亲善于琢磨,很快成为小有名气的“把式”,年轻人喜欢跟他搭伴,拉起来轻松,地也翻得彻底。究其原因,一是这项工作需要双方配合默契,二是要双方都不惜力气才行。 记忆里,父亲在生产队一下工就“拱”到自留地里接着干活。我家的自留地主要种了些家里经常吃的韭菜、葱、大白菜、胡萝卜等。印象中,父亲种的土豆很大,尤其是新土豆很好吃,我最喜欢挑些大小适中的放在灶里烤熟吃。父亲种的烟叶在集市上也很受欢迎,大家都夸这个烟好。 一个“半路出家”的农民,把自留地“侍弄”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窍门?我问过父亲这个问题。他说:“学呀!你看谁家菜地长得好,就去跟谁请教,准没错!”自留地里这些产出,保障了父亲常年订报以及我和哥哥上学所需,这是父亲一生都很骄傲的事情。 父亲今年95岁,仍每天看报,举着放大镜用蝇头小楷在日历空白处记下当天大小事。前两天打电话,父亲说答应给《烟台日报》写一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文章,让我帮他收集抗战时期胶东敌后抗日力量活动情况的资料。回忆起当年参加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他末了总不忘叮嘱一句:“一定不能放松学习,落后就要挨打啊!”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