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凉快哪待着去”,这个夏季,高温热浪不断来袭,这句调侃也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和高温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各地不断催生的避暑需求,开启“清凉经济”爆单季。 而这其中,记者注意到,好山好水好生态是“清凉经济”最重要的生产力,也是最重要的“赛道”和“卖点”之一。 好山好水成“清凉经济”最大生产力 城市热浪逼人,而深藏山野的清泉溪流成为市民避暑新选择。有业内人士评价,真正让“凉资源”热起来的是对生态价值的深度挖掘。 一点没错,在南方,拥有优质水资源成了这个夏天最重要的财富。贵州省贵阳市正是充分利用凉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将其转化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以桃源河景区为例,周末和节假日的日均游客接待量接近1万人次。 在这里,贵州漂流以差异化特色形成不一样的生态游,凭借“矿泉水上漂流”成为生态避暑标杆。 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镇良湾村也以青山为屏障、碧水为画卷,将蜿蜒数公里的廖家江打造成天然亲水乐园。凭借原生态山水资源,在短短数周内跃升为网络热议的“网红玩水地”,为这个宁静山村带来了旺盛人气与发展活力。 依托赣江优质水资源,江西南昌今年夏天也免费开放了“两滩七湾”9个天然沙滩泳场,25公里滨江岸线,涌动起崭新的经济热浪。 在北方,优越的气候条件加之良好的生态让八方游客循着清凉而来。 最近吉林长春爆火的肆季南河客流不断。22摄氏度的凉爽气候,加之良好的生态基底,肆季南河作为伊通河综合治理后的文旅新地标,凭借2万平方米粉色沙滩、东北最大水幕光影秀等特色项目,日均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旅游行情持续火爆。贺兰山的葱郁、六盘山的苍翠、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共同构建起层次丰富的避暑生态空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宁夏在让游客感受清凉的同时,还融入了生态教育。 中卫将“扎麦草方格”融入研学体验,让游客亲手参与治沙,感悟生态之重;喀什达瓦昆打造“沙漠奇缘”自然驿站,以互动装置解码沙生植物韧性,让文旅成为生态教育的载体。 河北省涞源县地处太行山腹地,近年来,当地也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通过打造白石山景区露营地、七山滑雪度假区、涞源湖景区等特色旅游景点,积极探索旅游新业态,发展“清凉经济”,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遍地开花的避暑胜地,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带动人口就业,更是侧面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 “清凉”火爆,生态保护也要“升温” “清凉经济”的火爆为各地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在这股热潮背后,生态环保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水资源浪费和生态负荷过大的问题,已在一些地方显现。 一些地方和景区在打造“人工清凉”产业中,比如选择人工造浪池和刺激性降温项目时,巨大的耗电量和用水量,显得格格不入。 公开报道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在筛查本县用水数据时发现,某水上乐园竟43个月零用水,但该乐园在网络平台展示的旺季客流却爆满。经调查,为降低运营成本,该企业在未办理相关手续的情况下,从2020年8月起利用2台高功率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直供泳池及游乐设施使用。 除了水资源的浪费,一些地方的“清凉”价值依赖于生态环境质量,没有制约的市场的无序开发,容易引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如四川攀枝花和山东微山湖,在迎来大批游客的同时,却发现湿地生态能承受的水量和游客数量已近极限。 事实上,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一些地方已经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如洞庭湖实施“轮休制”,部分水域定期封闭维护;腾格里沙漠限定每日徒步人数;贵州实施“山地旅游承载量预警系统”…… 未来的竞争不是资源的争夺,而是保护与利用智慧的较量。“清凉经济”本质上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各地更应保持战略定力,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只有守住生态底线,创新价值转化路径,才能让“清凉经济”持续“热”下去。 为了实现“清凉经济”与生态环保的双赢,各地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减少垃圾丢弃,爱护当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立水资源消耗定额标准和生态承载能力监测体系;更要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限期整改和生态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