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岗是山坡土体或者岩体风化壳在重力和水力综合作用下,产生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花岗岩和砂砾岩区,会对土地资源、农田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存在严重的崩岗侵蚀问题,全区19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存在崩岗侵蚀现象,累计有崩岗4138座(处),崩岗面积达18.1平方公里。近年来,赣县区将崩岗综合生态治理作为国土整治和生态振兴的优先选项,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人养山、山养人、山青民富”的良性循环,打造了集崩岗治理、科普宣传、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南方崩岗生态治理示范样板。 赣县区崩岗治理坚持高水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当地聘请权威机构进行详细勘测设计,并与省内外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以科学手段结合崩岗区域实际,采取“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工程则工程”等多种治理模式。赣县区在坚持传统治理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椰丝草毯植草等技术,确保持续稳定的修复效果。 在治理过程中,赣县区坚持山上与山下同治、治山与理水同步、工程与种植同进。山上采用“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的治理模式,山下则在治理区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以立体化治理稳定崩岗、防止崩塌、恢复植被,实现稳定保土。赣县区坚持山上整治崩岗建设高标准生态果园,山坡开挖坎下沟、布设排水沟、理顺水系,山下修筑拦沙坝、整修山塘,建设生态湿地,净化水质,建立“整治、蓄排、洁净”三位一体的立体开发治理模式。坚持开发式治理理念,一方面,进行水平梯田整地,配套截排拦挡工程以及坡面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整治成梯田的田坎、田埂及时植草护坡,防治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在田地栽植脐橙、杨梅、油茶等经济果林,同时套种大豆、油菜等田间作物,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经济收入。 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的崩岗水土流失问题,赣县区因地制宜采用“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三种方式推进治理。对交通不便、远离居民点的崩岗,采取“上拦下堵、中间削土、坡面绿化”等生态修复方式,全方位蓄水保土,加快崩岗自然恢复进程。截至2024年底,累计治理崩岗1165座,治理面积380.5公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交通便利、靠近居民点的崩岗,采用“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靴”的生态开放型治理模式,坡面撒播草籽种植树苗固土复绿,平面种植经济果林,更好推动“两山”转化。对城镇周边、靠近旅游景点的崩岗,把崩岗、水系、农田、村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综合治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使原来的“伤疤”变为如今的休闲旅游后花园。 赣县区将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拓宽生态惠民新路径。充分发掘土地生产潜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小流域经济。经过崩岗治理,5000多亩侵蚀劣地变成了可利用地,同时,种植的脐橙、杨梅、油茶等经济果林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600万元。依托白鹭古村、田村宝华寺、南塘麂山等旅游资源,将昔日崩岗群建设成为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基地的网红打卡地。在崩岗治理区建成科普馆,通过开展科普实训活动,介绍崩岗形成原因与危害,展示崩岗治理历史与成效。充分明确后期管护经营主体,通过公开竞拍大户承包、“公司+农户”等模式,落实土地经营权,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住、长受益。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