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生态快报

旗下栏目:

投资模型改变,江苏工商业储能强势突围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卢奇秀  发布时间:2025-05-26
摘要:此次江苏分时电价的调整并非孤案,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加快建设,各地工商业分时电价规则陆续迎来变革。 6月1日起,江苏分时电价新政将正式实施。新政将工商业用户分时电价计价基础从下游到户电价调整为上游用户购电价,尽管浮动比例提高,但峰谷/平谷价差缩小

此次江苏分时电价的调整并非孤案,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加快建设,各地工商业分时电价规则陆续迎来变革。

6月1日起,江苏分时电价新政将正式实施。新政将工商业用户分时电价计价基础从下游“到户电价”调整为上游“用户购电价”,尽管浮动比例提高,但峰谷/平谷价差缩小,削弱了工商业储能的套利空间。国内工商业储能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充放电的电价差来套利,新政或推翻企业投资模型,在储能行业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江苏分时电价的调整并非孤案,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加快建设,各地工商业分时电价规则陆续迎来变革。在此背景下,工商业储能峰谷套利空间是否会出现整体下行趋势?未来,工商业储能又将走向何方?

多地工商业储能发展势头强劲

工商业储能是储能系统在用户侧的典型应用,主要面向工厂、商场、数据中心、工业园区等工商业用户,通过存储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段释放,帮助工商企业节省用电成本或应对电力中断。

2023年,随着各地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以及叠加锂电池成本的下降,推动工商业储能成为储能赛道中增速最快的领域,产业进入商业化爆发期。其中,江苏、广东、浙江领跑全国工商业储能市场,随着分布式光伏配储、微电网等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兴起,安徽、河南、新疆等地也愈发活跃。

江苏是经济大省、制造大省,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总数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第二产业用电量达575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比重超六成,其中钢铁、化工、电子等特色优势领域,其耗电量巨大。这一产业结构特性,使江苏成为工商业储能落地的天然试验场。近年来,江苏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动工商业储能发展,比如2024年发布的《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实施细则》,构建起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响应实施补贴标准,其中0.5—2小时(含2小时)度电补贴4.8元/kWh。迎峰度夏(冬)期间实行“容量+度电”双补,其中度电竞价最高上限3元/kWh,容量补贴标准为10元/kW。2024年江苏平均峰谷价差高达0.9元/kWh,为工商业储能提供了不错的套利空间。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江苏新增备案工商业储能投资项目604个,规模达3.86GW/9.56GWh,容量占全国新增备案的59.17%,位居全国第一。

峰谷套利投资逻辑“崩塌”

4月30日,江苏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明确调整计价基础从“用户电价”到“购电电价”。新政被认为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剥离输配电价对峰谷价差的政策性放大效应,实现发电侧波动向用户侧的高效传导,但难免对当地工商业储能造成短期阵痛。

企业人士向记者证实坦言,江苏新政前后的峰谷价差可能从0.85元/kWh左右降到0.65元/kWh左右,平谷价差将从约0.37元/kWh降到0.28元/kWh,下降幅度约25%。江苏工商业储能以往具备两充两放的条件,分别是一峰一谷和一峰一平,政策优化后,全天仅剩一个高峰时段,且由于平谷时段价差较低,项目全天仅具备一充一放的条件,进一步压缩储能收益空间。新政引发工商业储能项目的静态回收期或出现延长,部分原本经济性较好的项目可能面临亏损风险,已有在建项目出现叫停。

“短期内,江苏工商业储能投资会出现观望与预期修正。”华北电力大学教授郑华指出,江苏工商业储能政策的调整是逐步将用户侧电价与发电侧电价进行联动的步骤之一,最终目的是通过用户侧主体报量报价实现价格信息的及时传导。预计未来其他省份也会出现类似调整。

“究其根本,目前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价值捕获机制仍以电能量套利为主导,项目收益过度依赖分时电价下的峰谷价差。”郑华指出,我国工商业储能在政策机制、造价成本等方面抗风险能力较差,市场尚未形成稳定预期的政策环境与机制。

充分挖掘多元化价值

窥一斑而知全豹。全国各地区工商业分时电价规则正陆续迎来变革,如湖南、四川、山东等地通过细化时段划分(如增设午间低谷或尖峰时段),倒逼工商业储能重估项目经济模型。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用户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步伐加快,现行固定峰谷“时段划分”将逐步转向“动态平衡”。

工商业储能发展不能只聚焦于一项价值。事实上,除了峰谷套利功能外,工商业储能还具有需量管理、电力现货交易等多重价值。长期来看,政策将推动工商业储能从“被动电价接受者”转向“主动调解者”。业内专家建议,推进政策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机制,拓宽针对工商业储能的多元价值收益。同时同步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和AI预测算法等技术平台升级,构建多方协同的产业生态。

“只有逐步多元化工商业储能商业模式和常态的收益机制,工商业储能才会稳定发展。”郑华同样指出,目前,我国仅有电能量价值的部分市场机制,工商业储能环境价值、调节价值与容量价值的市场化通道尚未完全打通。随着碳市场、绿证、绿电等机制完善其价值将逐步显性化,届时工商业储能将有更多价值体现。未来3年是各地政策密集调整期,机制规则变化较大,相关方要警惕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做好成本优化、交易策略是持续发展的根本。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