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环保动态

旗下栏目:

在京郊北灵山可实现割韭菜自由?专家:亲近自然应坚持“最小生态影响”原则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韦璐  发布时间:2025-07-02
摘要: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与河北省涿鹿县、怀来县交界处的北灵山,因其山峰上有一片长满野韭菜的韭菜坡,吸引了不少游客。5月以来,进入野韭菜生长期,大量游客涌入北灵山,甚至有旅行社打出来北灵山实现野韭菜自由的噱头揽客,致使当地野韭菜遭到无节制采摘,此前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与河北省涿鹿县、怀来县交界处的北灵山,因其山峰上有一片长满野韭菜的“韭菜坡”,吸引了不少游客。5月以来,进入野韭菜生长期,大量游客涌入北灵山,甚至有旅行社打出“来北灵山实现野韭菜自由”的噱头揽客,致使当地野韭菜遭到无节制采摘,此前有媒体报道北灵山“快被薅秃了”,野韭菜是否可以随意割?如何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过度采摘野韭菜可能造成多种影响

“一天上山的游客能有两千多人,野韭菜几乎被挖光,草地也被踩得坑坑洼洼。”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北灵山”,类似的内容触目惊心。

据了解,北灵山海拔1900多米,这里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是京冀生态屏障的核心组成。生长在这里的野韭菜生态价值远超其食用意义。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告诉记者,野韭菜的深根系能有效固持土壤,防止高海拔风蚀和水土流失,对维持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潜在价值。不仅如此,作为早春蜜源植物,野韭菜能够为传粉昆虫提供关键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其挥发性硫化物形成的“化学屏障”可抑制部分杂草入侵,维持草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野韭菜虽然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无疑是当地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提醒,过度采挖可能导致野韭菜数量急剧减少,种子库衰竭,破坏植被稳定性和种群密度。并对其他野生动植物、当地土壤环境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陈真亮分析称,对依赖野韭菜生存的昆虫等小型生物而言,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相应减少,间接影响以此为食的其他野生动植物,可能带来打破生态系统平衡、土壤微环境恶化等问题。

此外,他指出,人为踩踏也可能造成次生环境问题,比如,被破坏的草甸表层形成侵蚀沟,在暴雨冲刷下可能诱发微型地质灾害等。

专家呼吁多管齐下保护生态系统

青山被薅秃,从“疗伤”到“治愈”需要多久?记者了解到,通常情况下,被破坏的野韭菜群落自然恢复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具体取决于破坏的程度。

“如果破坏较轻,野韭菜可能在几年内通过种子传播和自然繁殖逐渐恢复;如果破坏严重,恢复时间会大大延长,且可能退化为裸岩坡。因此,应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人工干预和生态修复,适时、适地、适度采用技术方法保护野韭菜物种。”陈真亮说,如果破坏程度较轻,自然恢复能力尚可,可不进行人工干预;如果破坏严重,就需要人工干预,比如人工补种野韭菜种子、改善土壤肥力等。

此外,可推进人工培育替代方案研发,鼓励周边社区通过仿野生种植野生韭菜满足市场需求,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据了解,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具有生态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弱等特点,面对生态危机,两位专家表示,应采取“多管齐下”的保护策略。

例如,刘佳奇向记者指出,比如,主管部门和属地镇街可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合理限制进入草甸人数,控制人为干扰强度;文旅部门对可能包含采挖野韭菜活动的旅游产品加强监管和警示;景区可在采挖地周边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并进行劝阻,相关互联网平台应从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植被角度对来访游客进行引导。

“必要时,还可考虑将这一区域划定为自然保护地,并通过立法方式对采挖活动进行管控。”刘佳奇说。

陈真亮则提出,可建立高山草甸的“红黄绿”三区管理制度:红色核心区禁止进入,黄色缓冲区限时限流,绿色实验区深度开展生态研学和自然教育。

拒绝短视,坚持“最小生态影响”原则

将野生韭菜视为“无主自然资源”无序收割是一种短视行为,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从立法角度看,如果北京当地高山野生韭菜锐减,应及时修订《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野生韭菜纳入保护范畴。”陈真亮说。

他表示,鉴于野生韭菜种群数量稀少和重要的生态价值,建议推动《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等有关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修订完善,在非敏感区域可以设置一定的“可采集区”,明确限量、限时、限工具等采集规则;明确“连株带土”式采摘按破坏程度的相应行政处罚责任,或者严重的话治安管理处罚甚至入刑。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媒体曝光和呼吁,日前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并在北灵山“韭菜坡”周边新增了宣传标语,当地挖野韭菜现象已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从内蒙古草原的芍药盗挖滥挖,到秦岭的蕙兰哄抢等,类似现象并不少见。而这背后,都暴露出“利用性保护”理念的缺失和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专家指出,为避免此类现象再发生,应坚持“最小生态影响”和“保护优先”原则,除依托法律规制外,还可通过技术赋能与公众参与等途径,加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在技术方面,可加快研发游客生态足迹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游客手机信号等大数据,动态调控入山人数。同时,利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数字化设备,监控重点区域,对有组织的或零星的采摘行为进行全流程动态追踪。

在宣传教育方面,可组织撰写草木志等生态文明读本或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将“不摘一花一叶”等要求纳入研学旅行评价体系。

“公众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宜践行‘手抓原则’,即索取自然资源不要超过手抓一把的数量。比如,从野韭菜一棵植株上最多采摘一两片叶子,每次采摘够吃一顿的量,现摘现吃,不可以挖掘球茎。”陈真亮建议。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