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检查频次很高,今天应急局查安全,明天生态环境局查排污,后天市监局查特种设备……同一拨设备要被查好几遍。”这是许多企业曾经面临的困扰。 今年以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在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中,推行“联合检查、精准筛查、创新服务”的执法检查新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执法资源,减少了重复检查,提升了执法效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截至今年5月,全县已对38家重点企业开展联合执法,单部门检查频次同比下降31.4%,企业平均迎检时间从5天压缩至1.5天。 检查套餐实现体检 “5月,我们只接待了一次联合检查。”丽水兴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环部负责人陈樟洪表示,“我们感到轻松了不少。现在执法人员会在‘云端’指导,碰到问题通过电话,帮忙对接联系人和指导解决相关事宜。” 陈樟洪提到被解决的事宜,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堆场区堆放位置的问题。在5月开展的联合检查中,检查组发现,该公司的砂石料、纸板等一般固废露天堆放在厂区过道上,不符合相关管理要求。 按照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堆场区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落实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三防措施”。但同组的消防部门认为,现场发现的堆放场所占用了消防通道,需要立即整改。 “这个问题涉及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要求之间的冲突,光靠企业协调是有难度的。”陈樟洪坦言,“如果检查组分批来的话,那就更麻烦;如果这次我们只按照环保要求来做,投资整改后,堆场区的位置可能会触碰消防的法律红线。” 联合检查组发现问题后,立即召开现场会,一致表示处理消防隐患是当务之急,同时需要寻找替代场地,并按照生态环境部门的要求落实环保措施。 事后,在双方检查部门的对接指导下,企业制定了整改方案,第一时间将相关固废转移至车间内规范堆放,减少了重复整改负担,消防整改后腾出的空间又可优化企业空间布局。 “以前按照生态环境部门要求整改到位后,又与消防部门要求不符。”陈樟洪表示,“现在联合检查后,相当于开了一次检查‘套餐’,可以实现全面体检,并能减少重复整改的开销。” 智能筛查精准监管 “全县23家有检查职能的部门,都归集到这个‘年度检查计划表单’中,并可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动态调整检查事项清单。”在丽水市生态环境局遂昌分局,执法一科科长曾晟旻边打开计算机,边作介绍。 在浙江省“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平台(以下简称应用平台)上,记者发现,遂昌县已整合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资源,系统梳理出1112项本地检查事项,制定“综合查一次”任务清单,整合生成71个涉企检查场景。 为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遂昌分局在一季度就制定了年度涉企检查计划,并利用应用平台开展智能筛查,结合整改情况,剔除已被检查的企业。同时,严格按照执法计划开展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检查,确保企业因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影响生产经营。 据了解,遂昌分局在提交检查计划前,会根据环保信用等级、半年内检查记录等关键信息进行筛选。 “筛查机制就像给企业装了‘防打扰盾牌’。我们会根据企业环保信用等级,分成3个层级来实施差异化监管。”曾晟旻表示,“A级(优秀)企业‘非必要不打扰’,B级(良好)企业检查间隔不低于6个月,C级(整改类)企业实施靶向监管。” 通过智能调整检查计划,可以最大程度确保同一企业在一年内,被检查的次数不超过两次。目前,遂昌分局已累计过滤重复检查申请7家(次),从源头杜绝了“检查扰企”现象的发生。 服务升级惠企便民 “各位企业朋友,今年排污许可执行报告要填报了,具体操作方法为……,有问题可在群里进行提问……”从工作人员的手机上,记者看到,在遂昌生态环境分局的“环保企业专管员”微信交流群里,126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家都把相关的疑点抛到群里,工作人员逐一进行答复,为下一步顺利填报开了个好头。 目前,类似这种“非接触式”监管服务已覆盖全县企业。仅在遂昌分局,2025年就开展3场相关解读活动,线上解决企业问题12个。 针对环保信用良好的企业,遂昌分局继续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如,依托“浙江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施智能云监管,执法人员通过远程诊断与实时反馈机制,就可实现精准督导,显著提升了监管效能。 “我们会通过线上系统进行远程指导,发现问题直接线上反馈,既高效规范又省力。”曾晟旻指着监管平台上自动生成的电子检查报告介绍。 目前,遂昌分局通过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视频核查等方式,完成了90%以上的检查项目。“非现场监管”模式使现场检查时间平均缩短50%。 “联合执法和‘非接触式’监管一样,都是为了破解‘重复检查’困局,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遂昌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要让监管像空气一样,企业平时感觉不到存在,需要时又能随时获得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