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环保动态

旗下栏目:

极端天气频发,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刘秀凤  发布时间:2025-07-02
摘要: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叠加作用下,去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多地遭遇破纪录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刻不容缓。 今年,我国多地也已发生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入汛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叠加作用下,去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多地遭遇破纪录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刻不容缓。

今年,我国多地也已发生致灾性极端天气事件。入汛以来,南方多个省份已遭遇了多轮强降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的雨势尤为猛烈。6月下旬,贵州省榕江县更是遭遇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城区在一周内两度被淹,部分区域人员紧急撤离。同样是在6月下旬,华北部分地区开启炙烤暴晒模式,局部地区气温甚至超过40℃,各地的电力负荷随之快速攀升。在极端天气情况出现愈加频繁的当下,传统的城市防灾体系已无法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风险,提升适应能力必要而且紧迫。

来自住建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这意味着全国约有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可能导致灾害影响大、范围广、损失严重的后果。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城市也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与城市气候效应叠加,使城市遭受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更为凸显。

为提升城市韧性,降低气候风险,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017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在去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公布首批39个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推动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这39个市(区)涵盖从超大城市到小城市的不同规模,覆盖全国七大地理分区,发展水平、气候类型、要素禀赋等具有代表性,预期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年多来,试点城市在政策创新、生态修复、风险防控、投融资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实践路径。比如,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等文件,北京将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建设相关规划、通风廊道规划及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中均明确考虑气候影响因素;深圳启动了气候韧性社区试点,探索“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多方参与”的基层气候治理新路径;浙江丽水在打造海绵城市、提升城市防洪蓄水能力的同时,启动城市风廊及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打造贯通城市的绿色风廊和生态廊道。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求城市建设和运行必须改变以往的风险应对策略,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城市韧性,最终增强适应并抵御风险的能力。适应型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叠加”,而是对城市空间、生态、社会系统的重构。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传统城市建设过多依赖钢筋水泥,挤压了城市的生态空间。绿地、森林、湿地对调节城市气候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过程中,加强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能够增强城市对气候的适应程度。要探索更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构建通风廊道、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建筑高度和密度管控等,创造更多的生态空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只有准确识别天气变化,才能正确应对、防灾减灾。要运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各环境要素,打造智慧化监测预报系统,不断提升各地的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并加强数据共享。在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易积水点、地质灾害易发生地等风险点位的监控,为相关部门精准布控、及时响应、有效处置提供助力。

坚持多元参与,提升人的风险意识。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是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治理体系。这其中,城市中生活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增进市民对适应气候变化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其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面对愈加频繁的极端天气考验,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不仅是防灾减灾的战术调整,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最终实现生态宜居与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