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今日中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口袋公园绿意盎然,“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伴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一些“成长中的烦恼”如城市部分基础设施老化、地上和地下建设失衡等也随之凸显。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就曾指出多个城市存在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严重破损或缺失、老城区未实现雨污分流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城市安全平稳运行埋下了隐患。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则难以保证;雨污不分流,内河(湖)便容易在雨天出现污水溢流现象。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更是如此,基础设施短板若不能及时补齐,一场暴雨就可能让城市陷入内涝,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部署重点任务时指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包括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等。这些要求,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 要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厚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环境基础设施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无论是改造老旧管线还是新建环境基础设施,都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各地要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全面摸底评估,从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找差距、补短板,既要建好,更要用好,提高环境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发挥出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 要把韧性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韧性已成为关乎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城市治理者对此应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作为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北京正依托“三环八廊多支点”的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广东深圳将治水与治城紧密结合,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相关实践为各地提供了宝贵借鉴。一方面,要提升供水排水、供电、能源等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对高温、严寒、强降水的防护能力,确保极端气候条件下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利用生态系统提升人居环境的适应性、宜居性,例如建设城市森林、湿地公园等,改善城市小气候。而且,增强城市韧性,也是提升城市长远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座能够从容应对风险、始终安全运行的城市,势必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人才聚集,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韧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更新是一个重要抓手。国家层面已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各地要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全面排查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隐患,积极推动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拆旧建新,必须是高质量、可持续、接地气的更新。在北京,随着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亮马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下北京最具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反观个别地方,脱离实际建设超大体量的假山瀑布、人造水系,既无法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完善,又浪费了资金。城市更新,归根结底是一场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的全方位变革,要确保每个改造方案都经得起民意丈量、每个建设项目都扛得住时间检验。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平衡“面子”与“里子”。唯有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筑牢基础设施的“里子”,管好看不见的地下空间,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支撑起长久的光鲜“面子”,赢得市民的真心认可和城市的持久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