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减排市场机制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强化碳足迹管理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强化气候投融资助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近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碳减排市场机制助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充分发挥碳减排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 《措施》强化碳减排市场机制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助力,提出进一步丰富拓展碳普惠方法学体系,探索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绿色生态种养殖、生态修复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无废”县镇村建设等具备区域特色的碳普惠方法学。 另一方面,加强生态特色碳普惠项目开发,例如,加强农林领域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的开发和储备以及创新各类PHCER的开发模式等。同时,助力农林碳汇价值实现,鼓励项目结合自身需求购买省内生态固碳类、区域特色类PHCER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结合广东碳市场供需实际适度优化抵消条件及提高抵消比例,鼓励大型活动购买农林PHCER实现碳中和。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探索、推广购买PHCER进行替代性修复。 在强化碳足迹管理对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助力方面,《措施》提出,加强农林生态产品碳足迹评价管理,针对岭南特色水果、岭南特色水产品等优势农林生态产品,研究出台碳足迹核算技术指南,建立农林生态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建立农林生态产品碳标签管理规则和体系,鼓励开展农林生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与此同时,创新获得碳标签农林生态产品的推广模式,对于获得各类碳标签农林生态产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科学确定贷款利率,并创新推广模式和渠道。推动将产品碳足迹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低碳足迹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碳标签产品应用场景,深挖乡村碳足迹评价产品的应用场景;探索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推动获得各类碳标签的建材、家电等产品下乡活动。 《措施》还提出,强化气候投融资对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的助力。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县镇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县域特色或优势产业绿色发展、整县或乡村分布式光伏推广等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强化气候投融资支撑作用,借鉴南沙、福田试点建立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管理及评估体系,建立广东气候投融资特色项目库和项目推荐机制。同时,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探索碳资产证券化,引导发行基于碳减排资产的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推广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模式,探索开展碳指数、碳托管、碳回购等业务,助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除《措施》以外,“广东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于近日正式上线,这一线上化管理平台,不仅支持消费者查询产品的碳足迹和碳标签信息,还允许产品生产企业在线申请制作自己的碳标签。平台不仅服务于消费品行业,还覆盖了工业产品领域,特别是上游中游的原材料生产商,通过提供碳足迹管理工具,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该平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旨在帮助产品生产企业了解并管理产品的环境表现,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全国的同时,广东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改善,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广东碳标签率先发布并实现粤港互认,碳强度处于全国第二低位,并在COP29中国角广东边会上成功向世界展示“广东绿”。 目前,广东全面系统部署,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了常态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报告机制、碳强度目标地市配额分配机制、碳足迹与碳标签体系等。未来,广东将锚定“双碳”目标,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城市、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持续深化碳减排市场机制改革,着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广东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启动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