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生态快报

旗下栏目:

5·22特别报道丨在国家公园,看见万物共生之美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李欣  发布时间:2025-05-21
摘要: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荒沟岭,一只野生东北虎在路边静卧,随后走远,消失在了树林里。这一幕被途径此地的大巴车乘客拍摄下来。 近年来,随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稳步推进,园内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均实现增长,野生虎豹出没在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荒沟岭,一只野生东北虎在路边静卧,随后走远,消失在了树林里。这一幕被途径此地的大巴车乘客拍摄下来。

近年来,随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稳步推进,园内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均实现增长,野生虎豹出没在村庄周边的情况时有发生。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从“中华水塔”三江源到竹林幽幽的熊猫乐园,从东北原始森林的虎豹天堂到碧水丹霞的武夷山,第一批国家公园里,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鸟兽灵动,正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连通生态廊道,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

从青藏高原东缘,沿着横断山脉北延至秦岭,一条壮阔的生态廊道铺展开来。这条横跨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的生态走廊,不仅是世界上唯一的大熊猫栖息地,更有八千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生活。

曾经,这条生态廊道因碎片化严重,导致大熊猫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如今,得益于国家公园建设,川陕甘3省对大熊猫栖息地实施优化整合。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长陈宗迁告诉记者:“我们坚持整体保护、系统治理,划定了2.2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连通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

打通生态廊道,整合碎片化自然保护地,能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受益于生态廊道的连通,近日,今年首批65只藏羚羊,顺利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准备产仔。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表示,国家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调整优化后,面积由原来12.31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9.07万平方公里,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划入核心保护区,对45种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构建了最适宜物种迁移和扩散的生态廊道。

国家公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自我国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来,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5个国家公园,通过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告诉记者:“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了历史性变化、整体性重构,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了2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藏野驴。新华社供图。

实施生态修复,推动生态功能持续向好

开展生态修复是国家公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国家公园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目标,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功能持续向好,极大促进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恢复和改善。

海南长臂猿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一段时间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其全球唯一的栖息地,大力实施人工林改造,通过开展栖息地修复、种植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等措施,有效保护和恢复了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提升了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质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海南长臂猿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时的4群30只增至7群42只。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分布着我国规模最大的东北虎、东北豹种群。为保护两大旗舰物种的栖息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把改善其伞护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核心任务,种植蒙古栎、红松、水曲柳等3万余株,恢复栖息地11.3公顷。随着园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猪、狍子、梅花鹿等种群数量稳步回升,为东北虎豹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自2016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先后投入86.61亿元,实施了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在这里频频现身。

任海表示,通过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一些退化的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功能得到极大恢复,国家公园内生态系统健康性和完整性的提高,又支撑了国家公园内野生物种数量的不断增加。

图为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供图。

开展科学监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风向标”。开展科学系统评估、完善监测体系建设,有助于国家公园全面准确掌握物种及栖息地情况。当前,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正在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成科技创新赋能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

为全面掌握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状况,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搭建起生态定位监测网络,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研究站、监测站、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等,全面对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等各类要素开展监测,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科技赋能,让守护更加细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构建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回传、自动识别野生动物等功能,为旗舰物种和栖息地保护、人为活动监管等提供了数据支撑。截至目前,系统已获取超过5万次虎豹监测影像,对东北虎、东北豹的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

武夷山国家公园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不久前,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试点建设启动,基于前期现场红外相机等终端设备采集数据,通过AI标注数据、完成训练及推理,让物种监测保护更加智能化。

任海表示,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基于监测和研究的保护必将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虎啸猿啼、草木葱茏,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如今,国家公园已成为展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的绚丽名片。未来,随着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万物共生之美的生态保护格局必将成为现实。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