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生态快报

旗下栏目:

以美丽海湾为牵引,湛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郑秀亮 黄艺文  发布时间:2025-05-19
摘要:一边是大海的碧波荡漾,一边是城市的喧嚣繁华,在广东省湛江市金沙湾,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诗和远方。 近年来,湛江市以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为目标,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通过系统性治理、生态修复与社会共治的实践,湛江市探索出一条滨海城市发

一边是大海的碧波荡漾,一边是城市的喧嚣繁华,在广东省湛江市金沙湾,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诗和远方。

近年来,湛江市以“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为目标,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通过系统性治理、生态修复与社会共治的实践,湛江市探索出一条滨海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共生的新路径,绘就出一幅金沙碧海、绿美港城的新画卷,金沙湾也顺利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

系统治污筑牢生态屏障,绘就水清岸绿新画卷

站在金沙湾观海长廊极目远眺,碧波荡漾的海面与红树林交相辉映,白鹭翩跹于粼粼波光之间,市民游客在洁净的沙滩上悠然漫步。这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正是湛江市以“源头、过程、末端”为路径,打造“水清滩净”靓丽海湾的生动注脚。

湛江市高度重视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工作,顶层立法强化海湾生态保护。深化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协同治理,不断推进“检察监督+行政执法”,强化陆海联动和部门联动,提升监管执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构建全方位、一体化、大格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宝钢湛江钢铁先后投入节能环保资金超过100亿元,建成行业首套外排水循环利用项目,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和固废不出厂;中科炼化的污水“变身”清流再循环利用,每年回用污水达866万立方米,节约费用超3000万元……加强源头管控,湛江市落实“三区三线、三线一单”划定成果,将其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准入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严禁建设电镀、岸边冲滩拆船以及固体废物填埋场等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生产项目,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环境风险防控,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海水养殖是影响海洋水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湛江市积极开展金沙湾内非法渔业设施整治,先后整治高位池水产养殖7200亩,累计清理违法养殖1.13万亩,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在过程控制方面,湛江市推动临港石化、钢铁等产业项目采用最高的技术指标、实施最严的环保要求、做好最周全的防控措施减污降碳,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宝钢湛江钢铁全球首创“氢冶金电熔炼工艺”,从源头上解决了碳排放问题,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万吨以上。

强化末端治理,自2020年以来,湛江市投入约74亿元,新建、改(扩)建并提标升级沿岸污水处理厂6座,日处理能力提升至75万吨,治理中心城区黑臭水体28段,整治问题入海排污口21个,沿湾周边的生活污水基本实现收集、处理、达标排放闭环管理。

科技赋能海洋生态环境监管,湛江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管模式,利用遥感全天候、覆盖广的特点,及时对海水养殖尾水冲刷沙滩、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等问题进行监测监管。

“现在的金沙湾就像城市生态客厅,每天晨跑时都能看见各种鱼儿在浅海游弋。”赤坎区海滨街道居民说道。通过系列举措,金沙湾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湾内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目前水质优良面积比例比2020年提高了32.8%。

红树林修复构筑生态长城,打造蓝碳经济新高地

在金沙湾东北侧的红树林湿地,弹涂鱼在滩涂跳跃,退潮后可见盘根错节的根系间,招潮蟹举螯横行。穿行于红树林中的木栈道串联起附近的两座小岛,成为市民及游客散步游玩的好去处。

“以前这片区域是荒滩,红树林稀疏,这两座小岛还是废弃蚝壳堆积的‘垃圾堆’。”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科科长李兰涛介绍,湛江市坚持系统修复,打造生态海湾,通过对近海养殖进行清退,在废弃蚝壳堆上修建东西两座生态小岛,同时对红树林进行修复,不仅恢复了岸滩的生态功能,还美化了城市生态景观。

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契机,湛江市全力打造“鱼鸥翔集”生态海湾。通过印发《湛江市红树林营造工作实施方案》和《湛江市红树林保护区内红树林营造补偿方案》,湛江市持续提速红树林的营造修复,目前全市已累计造林1403公顷,修复1553公顷,其中金沙湾内营造修复红树林60公顷,全市红树林面积达6398公顷,占全省的60.1%、全国的23.7%。

在湛江市特呈岛上,51棵超过500年树龄的红树林如华盖一般,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树种能够持续健康成长,得益于湛江市持续推进红树林保护工作。通过印发实施《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和《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工作机制》,完善红树林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强化专职护林员队伍建设和无人机日常巡查巡护,严厉打击破坏红树林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湛江检察保护红树林公益诉讼案被评为最高检典型案例,红树林保护工作更被评为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

2023年4月4日,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编制的《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发布,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探索红树林变“金树林”路径。同时,完成了全国首个蓝碳交易,碳交易所得资金反哺红树林后期管护,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

湛江市还将红树林要素融入大文旅产业链,打造“鲜美湛江”文旅品牌。设计推出“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赶海”亲子家庭游,建成约4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教育科普基地,种植红树32种,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研学红树林的好去处。红树林带动周边文旅市场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红树林之城”光彩“湛”放。

随着红树林保护日见成效,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落户湛江。据统计,在金沙湾海域内,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国保级别的鸟类成为冬日红树林周边滩涂的常客,鸟类从原来的194种增加到目前的312种,中华白海豚频频游弋海湾,金沙湾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长效机制破解海漂难题,构建全民共治新格局

在金沙湾红树林科普基地和奥体中心五环广场海滩,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夹钳、垃圾袋等清洁工具,对沙滩上的泡沫、瓶子、塑料袋、渔网、枯枝等垃圾进行清理。他们是来自市直机关、学校、企业等的“净滩”行动志愿者。这一抹抹“志愿红”,与蓝天、碧海、银沙,共同绘就了一道美丽风景。

湛江市的海湾河口多,且潮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海漂垃圾极易随海浪堆积在沙滩滩涂上。海洋垃圾是沿海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临海亲海体验。

湛江市将海漂垃圾治理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持续高位推进,推动建立“第三方服务+志愿净滩+政协民主监督”的海上和岸滩保洁长效机制。

李兰涛介绍,湛江市印发实施了《湛江市建成区重点片区近岸海域垃圾治理工作方案》,委托专业清漂公司开展海洋垃圾打捞清理,采取机械与人工相结合方式,进行巡回保洁。常态开展“净滩护滩”志愿行动,将湾区12公里岸段分段包干给90家单位,这些单位日常派人巡视,一旦发现垃圾及时清理,实现岸滩和海上保洁常态化。“湛江市生态环境局每个月会开展一次集中净滩,其他时间由各个科室轮流执勤,对岸滩垃圾实现常态化管理。”

发挥政协作用,湛江市印发《湛江市政协委员“滩长制”工作方案》,对全市41段沙滩实施“滩长制”,391名市县(市、区)政协委员担任“督长”和责任委员,对沙滩垃圾(包括海漂垃圾、生活建筑垃圾等)清理工作进行巡察监督。

自全面开展清漂专项行动以来,金沙湾海域累计清理海岸线49公里,岸滩垃圾1687余吨。

湛江市还坚持提质增效,打造幸福海湾。建成金沙湾海水浴场、渔港公园海水浴场,以及集滨海休闲道、运动跑道、城市慢行道“三道合一”的运动步道,成功举办海上帆船赛、环湾马拉松、沙滩音乐节等活动,沿岸打造海滨公园、渔港公园、中澳友谊花园等景点,形成以观海长廊为主轴的景观带,人民群众近水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金沙湾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集中营、游客网红的打卡点、高品位城市的会客厅。

站在金沙湾落日余晖中,看归港渔船划过金色海面,听红树林中传来阵阵鹭鸣,湛江市正以“生态立市”的战略定力,探索着美丽海湾建设的创新路径。当红树林的根系在滩涂延伸,当志愿者的足迹在沙滩绵延,当智慧监测的数据在云端汇聚,这座滨海城市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干净整洁的金沙湾,成为游客游玩的胜地。

风景宜人的金沙湾。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