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生态快报

旗下栏目:

红树林的今天 有他沉甸甸的贡献——厦门文史沙龙邀请“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的学生和家属,共话

来源: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法制专委会 作者:厦门党史方志  发布时间:2024-12-23
摘要:红树林有个特点,活得不舒服,就死给你看。所以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很低。林鹏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在翔安马巷山亭成功培育5公顷实验林,为红树林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7日上午,厦门文史沙龙举办第118期讲座,邀请厦门大学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鹏
   “红树林有个特点,活得不舒服,就死给你看。所以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很低。林鹏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在翔安马巷山亭成功培育5公顷实验林,为红树林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7日上午,厦门文史沙龙举办第118期讲座,邀请厦门大学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鹏的学生和家属共话红树林生态保护的厦门故事。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王文卿教授用市民熟知的下潭尾红树林景观作为其中一个例子,介绍恩师林鹏的科研之路。
 
  厦大因为他
 
  成为红树林研究高地
 
  因为率先对中国六省区的红树林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学的空白——植物生态学家林鹏被誉为“中国红树林之父”。
 
  林鹏院士门生集中的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学术硕果累累。王文卿教授透露,71年来,厦大研究红树林的论文,高居全国第一;最近十年,位居世界研究院所第二。“林鹏院士的创造性成就和研究队伍建设,使厦大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高地,跨入当前世界海岸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厦门因为他
 
  成为红树林修复典范
 
  在海上造林,增加红树林的面积,是修复海洋生态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种植红树林不易,成功率只有50%左右。
 
  自20世纪80年代起,林鹏院士就致力于攻克这个难题。2005年,他带领团队在翔安培育红树林实验林。林鹏的另一位弟子——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振基,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上,70多岁的林鹏脚踩烂泥,丈量着红树植物幼苗的高度。王文卿教授说,红树林大多长在滩涂的淤泥里,“淤泥散发的二氧化硫,臭得不得了!”
 
  研究红树林,要经常在野外风餐露宿,需要在齐膝深的淤泥里观察植物,林鹏曾一度不招收女弟子。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说,她想投林鹏门下,老师第一句话就问:吃得了这个苦吗?
 
  林鹏和他的学生不怕苦,被称为“院士林”的实验林成功了,并在下潭尾被“复制”了近85公顷。
 
  据林鹏院士统计,1960年前后,厦门约有320公顷天然红树林,之后一度仅剩下32.6公顷。近年来,筼筜湖、五缘湾、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厦门红树林面积达到173.9公顷。
 
  中国因为他
 
  红树林研究地位提升
 
  1977年,林鹏发现国外出版的《湿地海岸生态系统》一书把中国列为红树林空白地。美国学者也说中国的红树林已经消失。林鹏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红树林领域国际研究因此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
 
  林鹏因其学术贡献,当选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学会理事会理事,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学会《红树林宪章》制定工作,发出了“中国声音”。
 
  最近十年,中国是世界上发表红树林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仅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三家单位的论文数量之和,就接近第二名的美国。
 
  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红树林面积已增长至2.92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作为“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为红树林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林鹏院士的小儿子、厦门“红树林课堂”创办人林思东,在沙龙上对听众说:“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