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尔记得草籽在手中的触感,“跟抓一把大米差不多,只不过它会更轻、更细”。为什么要撒草籽,这事还得从2021年说起。 2021年,陈熙尔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嘉塘草原,参与气候变化牧民调查项目。主要了解青藏高原牧民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受到的影响和采取的适应措施。而帮助当地牧民开展草场恢复工作,是陈熙尔参与的重要内容,于是就有了撒草籽。
陈熙尔向本地青年和学生介绍草地工作 “过去的草好,现在牦牛没有以前健壮” 一些研究表明,在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干旱区。由于生态系统对于干旱气候的敏感性,草原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异常显著。而这种影响又如何体现在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和认知感受中。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山水)工作人员在干旱高寒牧区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调研访谈工作,他们选取青海玉树的嘉塘草原,果洛的年保玉则,以及内蒙古磴口县三个地点的牧民作为访谈对象,开展了持续两年的问卷调查,观察气候变化给牧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开展牧民问卷调查 长于城市,一路求学,对高海拔地区的生活,陈熙尔此前了解得并不多。随着走进和深入了解,牧民对气候观察和感知的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陈熙尔和同事们发现,牧民对气候变化的理解,与自身的放牧经验、教育经历、关注的信息都有关系。以玉树州的访谈结果为例,65%的牧民认为冬天的降雪减少或者分布不均了,53%的牧民感觉冬季变得比以前热了,71%的牧民发现常年积雪的山顶雪少了甚至夏天完全没有雪了。这些来源于日常观察和个体感知的描述勾勒中当地人眼中的气候变化现象。 “我们发现牧民更多了解的是天气的概念,还没有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意识。”陈熙尔补充道:“不过,不管从哪种角度认知,青藏高原上世代生存的牧民是直接感知到气候的影响并做出反应的群体。” 这种对气候的理解,更多的体现在牧民通过草、家畜和畜产品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草场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影响中。牧民们是这样讲述的:“过去草长得高长得好,夏天骑马的时候高到马镫子,七八岁的孩子在草地里玩耍,一钻进去就找不到了。”“牦牛没有以前健壮,母牛空胎的情况也变多了。”“牛奶和以前不一样,同样的桶装一桶奶,现在能打出来的酥油少了。煮奶茶也是,以前煮一壶奶茶用小半勺奶,现在要用更多。”
加入草场恢复行动,探索气候风险管理之路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这里的高寒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之一,生活在这里的牧民长期以来主要以放牧的形式使用草场,天然畜牧业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意味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草场退化,会给青藏高原的牧民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挑战。 比如,气候异常和不可预测的降水模式以及长期的过度放牧,将使草原无法得到有效修复和更新。这会导致牲畜饲料的短缺,影响牧民的养殖业。草地退化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当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陈熙尔曾经听到牧民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些过去水草丰美的地方,他的脑海中会浮现一片湿地和没过膝盖的草地景象。他感受到,草地不仅是牧民生存的根本,也承载着大家关于美好的认知与想象。这背后,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又有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平衡。
嘉塘草原 比如,因天气干旱,草场质量会差,随着而来的是牛羊口粮短缺。或者发生雪灾,长时间的降雪导致草场被积雪覆盖,牛羊无法啃食牧草。当这些情况来临或为了应对这些情况,牧民需要采取一些策略进行应对:第一种策略是对既有的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可以通过租借草场、购买饲草、转场轮牧等方式,改善资源获取方式;也可以通过减畜、调整牲畜结构等,降低自身的需求。第二种策略是扩社会资本,通过加入合作社、开发多样化生计、向政府和其他机构寻求帮助等方式,增加对气候灾害的抵抗力。 “无论是从生态系统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还是牧民生计的角度来看,草地的健康状况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熙尔说道:“于是,通过种草进行生态恢复的适应性行动,也是一种地方政府和民间所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主要是在次生裸露地播撒禾本科草籽,通过封育管理,使其恢复牧草生产力。” 在若尔盖大草原,当地牧民巴让就团结所在社区一起种草,前后共治理了超1万亩退化草地,极大增强了区域内主动采取适应策略的信心。
而陈熙尔和山水的小伙伴们从2021年至今,也连续5年在三江源地区支持社区开展草地恢复工作,除了为当地提供资金支持购买草籽外,还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跟踪管理。 拿一把小锄头翻地,撒一把草籽覆上土,来年春天,陈熙尔种下的种子将会发芽、长大,成为牛羊美味的食物或者牧民眼中美丽的青草地,关于生活的希望和自然的美好,不会被风沙吹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