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南京市熙南里街区大板巷口,一栋边框黄色的建筑格外亮眼,这是全国首个落地景区的闲鱼循环商店,门口放置着超大潮玩IP玩偶,引来过往行人纷纷在门口拍照打卡。这样的场景自门店落户以来,成了常态。 这家目前面积最大、业态最丰富多元的循环商店,带来二手交易市场的新气象。作为互联网二手交易头部平台,为何“转身”办起了线下实体店?从线上到线下,能否更减碳,对循环经济是否有积极影响?
潮流好逛,线下店圈粉“多龄段” 8元的泡泡玛特隐藏盲盒、19.9元的运动套装、80元的波轮洗衣机…......在这个由废弃停车场改造而来的循环商店里,各类商品令人目不暇接。 据了解,循环商店共三层,面积达800平米米,有25个圈层品类,平均每个圈层有20—50个主理人。此店采用了独有的创新业态,提供“全品类闲置交易服务”,即负一楼是全品类闲置交易区,一楼是潮流艺术策展空间,二楼为孤品收藏为主的轻餐食社交区。 记者了解到,这家循环商店将“循环”理念贯穿始终,商店的应用场景上也有一定创新。 南京闲鱼循环商店项目运营总监冯晨向记者介绍,商店是由闲置的停车场简单改造而来,场内货架也是使用的脚手架,可以无限循环使用至下一个场地。 在闲鱼循环商店寄售的商品和线上不同,有一定限制,比如不收食品、活物等特定商品,门店收货验货后,再由平台结合商品成色、流通率、市场价格等大数据综合定价,寄卖时限为2个月,超时未售出会返还给顾客。 线下门店顾客的年龄跨度超出预想。冯晨介绍,线上寄卖渠道,“95后”的占比最高,而在线下店,三四十岁的人群成为中坚力量。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线下店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参与循环经济的机会。 “门店平均每天客流量始终保持在万人次左右。仅从个人寄卖量来看,月均5000多件,一个月内就能循环60%—70%;如果算上商户寄卖,数额更大。门店的业态和空间打造,让顾客体会到了与网络购物‘短平快’完全相反的‘慢生活’体验。”冯晨说。 线上+线下,打通“以旧换新”立体通路 2024年3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发展二手商品流通”“鼓励互联网+二手、售后回购等发展模式”。 目前,作为二手商品交易头部平台的闲鱼已搭建完善的线上闲置物品流通体系,包括个C2C交易、回收、帮卖等模式。2024年,闲鱼平台上的循环订单量同比增长近50%,每天有超400万件闲置物品发布。可以说,二手电商为商品绿色循环利用提供了全新路径,加速了消费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依托良好的线上用户流量,应对线下二手商品流通便利化水平的不足,近年来,以闲鱼、转转为代表的二手交易平台开始打造“线上数字平台+线下城市循环网络”的融合生态。 在冯晨看来,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会持续推动闲置经济发展,减少新品生产带来的资源消耗,促进资源循环与减碳。线下门店能扩大二手商品的来源,解决二手交易面临的供给不足问题,是对线上交易的有效补充,更是对用户信任度构建、实物验真估价、即时交易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线下店可以帮助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二手文化的交流空间,构建独特的社群氛围和文化。数据显示,线下循环商店对5公里范围内的社群活跃度有显著提升作用,58%的线下寄卖者没有在闲鱼上发布过商品。 “在二手商品领域,实物查验与即刻交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部分消费者依赖于传统的线下购物方式,进店购买可以打消他们对线上交易的疑虑。对于拥有闲置又没时间线上寄卖的消费者,线下店提供了便捷的二手交易渠道,从而扩大了用户群体。”说起线下店的优势,冯晨滔滔不绝,“此外,线下店能够针对特定区域消费需求进行精细化运营,推出本地商品、举办线下循环市集,促进二手商品流通的同时还起到绿色循环理念教育、生活方式培养的作用。” 目前,平台也在重塑就业与消费模式,打造“兴趣社交+轻创业”的复合生态。数据显示,2024年闲鱼副业日均交易额超千万元,涵盖技能服务、兴趣变现等领域,推动“所有权”向“使用权”消费转型,释放经济弹性。 “线下店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我们也在尝试探索循环商店+直播模式,进一步增加我们的曝光和渗透率。”冯晨说,“未来,或许还可以借鉴国外循环商店的发展模式,更强调可持续消费理念和社会公益属性,助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