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地方要闻

旗下栏目:

经济密度发达区域如何保护湿地生态,实现“人鸟共栖”?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张黎 通讯员蒋健康 田  发布时间:2025-08-07
摘要:在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占地12000亩的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正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通过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创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湿地率从41.77%提升至63.62%,植物由235种增加到549种,野生动物由115种增加到311种;创造了700亩农田栖

在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占地12000亩的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正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通过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创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湿地率从41.77%提升至63.62%,植物由235种增加到549种,野生动物由115种增加到311种;创造了“700亩农田栖息全国10%鸟种”的生态奇迹,并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为江苏唯一湿地类案例、全国经济密度发达区域唯一案例。

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沈明摄

化散为整,资源破碎化区域变身“生态绿肾”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也曾面临“生态绝境”。

2013年前,天福区域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导致土地资源的割裂,密集的铁路和快速路将区域切割得“支离破碎”。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晨回忆说:“当时这里就像被撕碎的绿色拼图。”

转折始于一场化被动为主动的突围。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依托农田、水塘和河流等资源,在密集工业区中建设面积1200亩的桥苑公园,用以保留生物多样性。此后持续投入2.38亿元试点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化散为整,扩展延伸12000亩作为“生态保留地”,规划面积超过花桥经济开发区总面积的1/7。

2018年,天福湿地公园完成国家级湿地验收评估,继续聚焦提升生物多样性目标,进一步优化总体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区和保育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城市群密集、生态破碎化区域农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有效路径。

在这过程中,天福湿地公园创新水塘水位精细化管理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落户安家”。

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沈明摄

冯晨介绍说,“湿地野生鸟类多样性的观测数据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湿地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园把鸟类作为生态修复的指标性物种,在园区内选择700亩作为核心栖息地修复区,通过设计大小、深浅不一的8个水塘,搭配水位调节设施,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她具体解释,在夏季,水塘水位控制在5cm—10cm左右,主要吸引鸻鹬类栖息;到了冬季,雁鸭类等冬候鸟需要更深的水位,此时水塘的水位控制在50cm—80cm左右,再加上植被管理,保障候鸟的理想栖息环境,在有限的保护面积内最大程度探索增加生物多样性。

通过营造精妙的“鸟类公寓”,实现了“人鸟共栖”。

创新机制,提高生态价值转换效能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积极实施“四季水田”一体化治理机制,构建“耕地+湿地”人与候鸟共享稻田系统。“我们这里属于以永久性稻田为主体的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在700亩核心栖息地修复区中仅有140亩池塘、沟渠及沼泽湿地的有限条件下,充分利用周边近4000亩水稻田的人工湿地优势,扩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空间。”冯晨的讲述中,他们积极借鉴国际重要鸟类栖息地台北关渡自然公园“四季水田”的经验做法,在休耕期开展蓄水作业,增加水面面积,既扩展了候鸟的栖息地,也有效抑制了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鸟类排泄物还可增加土壤肥力。

“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大自然的生物平衡作用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由此也提高了稻米的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形成人与鸟类共享稻田的景象。”冯晨表示。

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沈明摄

在科技应用上,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同样走在前列。公园将智能育秧工厂、插秧机、植保机、无人机等多重科技手段运用至日常农业生产中,较传统模式,人力成本减少50%,作业效率提高100%。与此同时,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生态价值转换效能,积极打造集采摘游乐、农事体验及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形成蜜瓜园、葡萄园、果园三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果蔬品类超25种,亩均收益超万元。

近年来,这里还建立起了国家级自然教育学校,邀请台湾团队开发宣教课程,培育本土宣教队伍,年均开展超60场次科普宣教活动,承办“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培训班”8批次,为全国400余家湿地公园提供专业人才培训服务,获得业界的广泛赞誉。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