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地方要闻

旗下栏目:

持续提升监测能力水平,全面支撑美丽山东建设 山东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 作者:周雁凌 董若义  发布时间:2025-07-30
摘要:伴随着欢快激昂的乐曲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第三届全国、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获奖的先进集体代表和优秀选手依次上台领奖。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凝聚着参赛选手们日夜苦练的汗水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彰显了山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者守护绿水
  伴随着欢快激昂的乐曲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第三届全国、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获奖的先进集体代表和优秀选手依次上台领奖。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凝聚着参赛选手们日夜苦练的汗水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彰显了山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者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和敢打敢拼的铁军风采,不负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全国第一的盛名。
 
  7月22日,山东省召开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会议邀请生态环境部监测司有关专家授课,并组织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培训。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指出,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伴而生、共同成长,已成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与“奠基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目标定位,抓好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重点工作,发扬“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求真求实、默默奉献”的山东监测精神,努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贡献监测力量。
 
  夯实监测基础,支撑环境管理决策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紧紧围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心工作,用全面翔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
 
  山东省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已布设1.9万个监测点位,涵盖水、气、土、噪声、辐射、自然生态、温室气体等各要素和770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成立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及7个沿海分中心,初步建成从山顶到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监测网络。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一级巡视员霍太英介绍,山东省扎实做好监测垂改后半篇文章,厘清省、市、县三级监测事权和经费保障责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运行机制,组织监测能力、监测质量、数字智能“三个提升行动”,连续三年开展监测“五大活动”,每年印发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全面恢复县级监测机构检验检测资质。
 
  聚焦提升监测质效,充分发挥监测数据“评估、预警、溯源”作用,重污染天气过程预报级别准确率已超85%,AQI预报准确率全国领先。建成全省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每年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数据10亿余条。
 
  山东省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大练兵,在工作一线磨炼意志、锤炼技能、锻炼干部;建成全省监测培训云中心,累计培训3.6万人(次);创新实施监测人才计划,全省监测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已接近60%,队伍素质有效加强,为支撑环境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好大比武成果,服务美丽山东建设
 
  “我们将备战大比武与日常监测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统筹协调全系统力量参与备赛和备赛保障,与驻市中心建立‘省济监测工作协作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保证比武效果和质量。通过大比武,有力提升了监测水平,培育了优良作风,提高了履职能力。”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钱毅新介绍。
 
  在第三届全国、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成绩优异,参加全省大比武的12名选手全部获奖,两人分获全国大比武一等奖、三等奖。这份成绩的取得,是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深化监测垂改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有效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全国和全省大比武中,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张晓琳获得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组第一名。回首备战场景,她说:“大比武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监测铁军的生动写照。大家怀着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深沉热爱,用汗水挥洒比武赛场,用青春践行使命担当,铮铮铁骨尽显生态环保铁军本色,不服输的韧劲和拼搏的斗志,正是山东监测精神的生动体现。”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孟庆堂介绍,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全力当好美丽山东建设的“解说员”,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顶梁柱”,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代言人”,用高质量数据服务高水平保护,全面支撑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在精英汇聚、角逐激烈的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中,山东代表队荣膺全国第一名,获奖人数、分项竞赛冠军人数均列全国第一。
 
  推进重点任务,建设现代化监测体系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重要时期,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立足工作实际,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监测的基础支撑作用,全力支撑“十四五”生态环保高质量收官。
 
  聚焦水、气、土、固废等重点领域,找准可能制约本地区“十四五”指标任务完成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主要症结,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监测产品。有序推进“十五五”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加快建设能够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考核的监测体系。
 
  持续健全“天空地海”监测网络体系,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农村、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的生态环境各要素,全方位、全地域推进一体化监测能力建设。按照改革部署,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测提质扩面。积极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提升海洋辐射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置水平。推进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应用,加快构建立体监控网络。
 
  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强学习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市县的可视化、互动式培训。推进全链条数智化,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相关监测标准制(修)订或预研究工作,稳妥推进自动监测网智能化改造,推动数智化监测技术和装备应用自主创新。要以支撑环境决策、精细化管理、监督执法为重点,结合实际探索智慧监测特色应用场景。
 
  坚决守牢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把防范人为干扰与完成约束性指标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加强站点基础保障,强化开展警示教育,坚决守住监测数据质量底线,用真数据支撑真治理,用真治理赢得真改善。
 
  持续深化监测垂改保障体系。督促各市加强本地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进一步理顺监测事项和职责划分,不断创新完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业务体系,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分级分层次推进监测能力建设,探索推动监测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实施“五一三”(培养50名领军人物、100名技术骨干、300名岗位能手)监测人才工程,激励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做好工作。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