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地方要闻

旗下栏目:

“隹雔雦”的条子泥密码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陈卫中  发布时间:2025-06-25
摘要:条子泥,南黄海西岸的一片淤泥质滩涂,在江苏省东台市。 潮水退去,滩面上留下一道道细条状的泥垄。于是,这片滩涂有了一个既形象又土俗的名字,条子泥。 没有细软的白沙,没有湛蓝的海水,没有洋气的名字,但条子泥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世界级明星。这里是中

条子泥,南黄海西岸的一片淤泥质滩涂,在江苏省东台市。

潮水退去,滩面上留下一道道细条状的泥垄。于是,这片滩涂有了一个既形象又土俗的名字,条子泥。

没有细软的白沙,没有湛蓝的海水,没有洋气的名字,但条子泥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世界级明星。这里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遗的核心区。

大小长假,条子泥景区不断上演“人从众”的盛况。牵动游客脚步的,除了滩涂和海风,还有另一场大戏“隹雔雦”。

隹(zhuī),一只鸟。雔(chóu),两只鸟。雦(zá),很多只鸟。“隹雔雦”和“人从众”具有相同的意境,一个指人,一个指鸟。

东方白鹳展翅掠过天际,黑脸琵鹭长喙在水中寻觅,小青脚鹬的足印织就迁徙密码。数以十万计的羽翼在条子泥上空翻涌,将天空搅动成流动的星河。

万鸟翔集,鸟潮汹涌。相比于景区“人从众”,面对条子泥的“隹雔雦”,没有恐怖和无奈,只有游客们的一次次欢呼和一阵阵惊叹。

从东亚到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征路漫漫。它们用翅膀选择了条子泥,作为旅途驿站,在这里停歇、觅食、换羽,养精蓄力,准备着下一段旅程。

潮水退去,贾老师带着我们,和候鸟们一起走进滩涂。贾老师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研究中心,正在条子泥开展湿地底栖生物考察,研究它们与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极危珍稀特种之间的耦合特征。他告诉我们,东台沿海是全球保护得最好的滨海湿地,条子泥滩涂生长着沙蚕、小虾、贝类等50多种底栖生物,是候鸟们最喜欢的“食谱”。这里不仅有100多公里长的沿岸淤泥质滩涂,还有100多万亩的辐射沙洲,丰富的食物储备,完全可以同时满足百万只候鸟觅食和中转。

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王主任的办公室里,张贴着“720高地”的航拍图。他热情接待我们,给我们讲了720高地的故事。720高地全名为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原为一线海堤内的围垦养殖鱼塘,总面积720亩。2019年退渔还湿后,对其进行了生态化改造,通过微地形调整、水位调控、植被修复等手段,构建了深水区、浅水区和光滩区三种生境 。栖息地保留1/3光滩和浅水区,1/3深水区,既满足鸻鹬类、鹭类、鸥类等不同候鸟的栖息需求,又通过定期进排水控制水质,抑制杂草过度生长,避免猛禽对小型水鸟的威胁 。“我们给不同‘食客’准备了专属包厢。”王主任的比喻让生态修复变得生动形象。

“候鸟用翅膀选择了条子泥,也会用翅膀飞离我们。只有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让它们来了不想再走,走了还会再来。”王主任还告诉我们,除了720高潮位栖息地外,近年来东台还建成了川水湾1.9万亩的海岸型岸带湿地修复项目,大规模整治互花米草,遏制外来物种对湿地底栖生物群落、鸟类生境的破坏。

小李是景区导游,也是鸟调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条子泥工作,见证了这里的点滴变化。谈到条子泥鸟类数量不断增多,她给我们列举了一串串数据。濒危物种小青脚鹬在2022年被观测到1150只,最近一次被观测到1221只,连续四年突破了全球预估不足1000只的数量。东方白鹳今年年初首次记录到121只,为近年最多;卷羽鹈鹕单次记录数66只,今年年初首次记录到7只在条子泥湿地越冬;火烈鸟连续8年飞抵条子泥湿地越冬,数量由最初的1只增加至11只。

当最后一线余晖消失在海水里,条子泥监测站的数据屏仍在跳动:单日观测鸟类种群突破70万只,底栖生物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200克。这些数字在夜色中明明灭灭,“隹雔雦”的条子泥密码被一次次破译。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生物多样性100+案例”。从滩涂围垦到生态保护,从荒滩薄地到鸟类天堂。条子泥,这片淤泥滩涂,用最朴素的智慧,书写着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录。

作者简介

陈卫中,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大地文学》《中国自然资源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等发表作品。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