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美丽陕西建设有关情况。 “十四五”时期,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度陕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现历史性突破,首获国考优秀等次;2024年国家对陕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指标稳中有进,整体评价为历年最好水平。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满意度从2020年的89.32%提升至2024年的91.81%。 “‘十四五’时期是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明显都是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美丽陕西建设积累了经验。”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柳志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强监管与调结构并举,聚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为坚决打好打赢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2023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组长的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开展调研培训、制定专项方案、签订责任状,为期5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攻坚专项行动在紧锣密鼓中拉开帷幕。 强监管,着眼高质量治标。充分运用生态环保督察、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监督帮扶等手段,聚焦烟花爆竹燃放、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散煤燃烧、工业企业排放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春季狠抓扬尘管控,夏季狠抓臭氧污染防治,秋季狠抓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冬季科学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扎实开展机动车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整治,实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行动。 调结构,着眼有序治本。统筹制定产业、能源、供热、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案,持续开展企业环保绩效升级。严控关中地区煤炭消费,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关中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从72%提升至92%。压减关中电煤消费,全省绿电总装机容量突破5500万千瓦。咸阳市农村清洁取暖累计推广29.6万个“水暖炕”,延安市、榆林市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30余万户。 2024年,西安市、渭南市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后十位。全省10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20年的4.39降至2024年的3.88,降幅达11.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2020年的6.1天降至2024年的4天;2024年12月首次实现“零”重污染天。 保好水与治污水统筹,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陕西省始终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巩固提升优良水,治理消除黑臭水。2024年,全省111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6.4%。 着力保好水,巩固提升地表水优良水体,在黄河流域扎实开展水环境治理,实施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强化靶向治理,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保持Ⅱ类。在长江流域开展总磷污染控制,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长江流域46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汇集区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国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聚力治污水,着力消除劣Ⅴ类水体、城乡黑臭水体。从岸上斩断污染源,建立入河排污口“电子户籍”,开展排查整治,全省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共排查3476个,整治3184个,111个国控断面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从全域织密“防护网”,建立黄河流域五省区协同治理机制,与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共护一河水”;在汉江流域与川渝甘联防联控,制定实施54个应急方案守护水质安全。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保持长治久清,全省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安康白河通过治理硫铁矿污染,4年缩短“磺水”河段66%,治理区域铁浓度降幅98%。瀛湖、汉江汉中段、延河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源头防与重点管协同,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陕西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从源头守护好农产品质量、饮用水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 源头防,守护净土。严格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控制,落实溯源、断源、减排措施,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地下水环境的途径。持续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累计完成60家涉镉企业污染源整治。全面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47个县(市、区)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让大家“吃得放心”。 重点管,消除隐患。严格重点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累计将154块土壤污染高风险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115块优先监管地块完成污染风险管控任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完成136个“万人千吨”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20个化工园区周边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隐患排查与监测。“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著。 从陕北高原到秦巴山区,从矿区复绿到农田焕新,三秦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川大地更绿了。
汉中——一江两岸风光秀。 王辉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