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电影《顺流而上》11月18日在全国影院公映。这部影片根据推动我国环境违法入刑的真实案例改编,向公众揭秘污染案件的侦破全过程。电影故事发生在2010年前后,安城市吴家村河水受到污染,为了追寻污染来源,生态环境执法队员陆青云与队长赵山河在危机四伏中深入调查,顶着各方压力孤勇前行,最终将相关涉案人员绳之以法,守护了村民饮用水的安全。 影片充分展示了生态环保工作人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如何斗智斗勇,艰难查处。看到村民饮用被污染的水,陆青云暗自发誓“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江”,然而,当他查处排污企业时,在这家企业打工的村民生怕丢掉饭碗,竟然在他面前跪成一片。同时,某位市领导成了非法排污的“保护伞”,想方设法阻止案件查办。企业表面光鲜,背后却利用渗井肆意偷排废水,还对执法人员和反映污染的村民恶意打击报复。 笔者参加了影片首映仪式。首映结束后,影片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为了责任与使命,生态环保人原来一直在夹缝中顽强斗争。”“看到陆青云挖到渗井那一刻,我笑着笑着竟然哭了,他每一步调查都太难了。”“第一次观看这么生动的环保影片,今后要用实际行动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电影《顺流而上》得到观众高度认可,缘于其内容的真实性、感情的细腻性、故事的波折性和矛盾的复杂性,是一部优秀的生态文艺新作品,不仅增进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理解,也有效增强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创作更多文学、戏剧、影视等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从繁荣生态文艺创作的角度看,《顺流而上》的成功热映,为生态文艺发展带来了多重启示。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要深入一线挖掘更多鲜活素材。无论是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办理的案件,还是每次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背后都藏着情节曲折、矛盾交织的精彩故事,这些真实案例往往比虚构情节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比如《顺流而上》中“赵山河遭到报复,爱犬被毒死”“市领导反复打电话阻挠调查,当电话再次响起,丁局长犹豫片刻,把手机扔到窗外”等情节,均源自现实生态环保案件。正是这种源于一线的素材挖掘,才让影片有了打动人心的底色。因此,要创作出优秀的生态文艺作品,就要走进执法现场、污染治理一线、生态修复地块,从实践中积累素材,让作品真正扎根于现实土壤。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要塑造立体丰满的生态环保人物群像。以往有的生态文艺作品将生态环保人塑造得较为完美,却忽略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也有的作品将相关群体标签化,比如把村民简单归为受害者、把企业归为加害者。而《顺流而上》打破了这种扁平化叙事:陆青云既有一查到底的坚定,也有面对村民下跪时的纠结;打工村民既有对丢工作的担忧,也有对污染的痛恨。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塑造,让生态环保故事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简单对抗,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现实切片。生态环保事业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刻画好不同群体的立场与选择,才能让作品产生更广泛的情感共鸣。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要将故事性与科普性有机融合。生态文艺作品如果只重视故事而轻视了科普,那么生态环保工作就会沦为烘托氛围的背景板,反之,又容易变成生硬的说教,难以吸引观众。《顺流而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六价铬污染危害”“渗井偷排的隐蔽性”等专业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中,让观众在跟随剧情感到紧张揪心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了生态环保知识,理解了生态环保工作的痛点难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科普方式,比直白的宣讲更加有效。因此,生态文艺作品要将生态环保知识、政策法规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融入故事情节中,促进科普与讲故事同频共振。 此外,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还要拓宽创作维度,丰富表达形式。比如将生态环保案件改编成纪实文学、创作成主题话剧,还可以制作成短视频、纪录片等。用不同形式的生态文艺作品,覆盖不同受众群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 生态文艺是连接公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桥梁,好的作品,既能让公众看到生态环保工作的艰辛与意义,也能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转化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行动。《顺流而上》得到观众认可,证明了生态文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巨大的社会价值。期待更多创作者能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生态文艺作品,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