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态环境部启动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这是坚持问题导向抓治理的实际行动,对于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处置问题在局部地方表现较为突出,既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引起周边群众不满,又助长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破窗效应”,使固体废物处置管理面临更大挑战。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处置问题属于当前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必须下大决心开展深度整治。 只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系统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机构和个人之所以敢冒风险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受利益驱动。由于随意倾倒处置比起依法合规处置成本要低很多,能够最大限度获取经济利益,一些企业就铤而走险。二是受困于现实条件。有的大宗固体废物如煤矸石、粉煤灰等,受经济形势影响,原先的综合利用渠道受阻,现阶段消纳有难度。但多数地方不让倾倒或填埋,而这些固废每天都在产生,出口不畅导致乱象丛生。三是监管不够严格。个别地方对随意倾倒固体废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滋长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鉴于此,笔者认为,整治工作要注意疏堵并举。一方面,要加强部门协同,抓紧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合理解决现实难题,为固体废物处置提供合理出路。比如,针对煤矸石、粉煤灰在需求端严重不足且源源不断产生的状况,科学确定填埋处置方法。不解决类似问题,整治就可能陷入“违法—处罚—再违法—再处罚”的违法怪圈。另一方面,要做到严格监管,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有效传导压力。要严肃惩治固废倾倒处置违法行为,对惯犯、累犯和情节严重者从严从重惩处,切实加大违法违规成本。同时,要从源头入手,坚持前端发力,着力筑牢防线,最大限度挤压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处置空间。 要强化系统思维,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虽然现在一些大宗固体废物遭遇相关处置渠道不畅问题,但相关地方不能只盯着传统出路,而应当因时而变、因势利导,积极寻求综合利用出路。以煤矸石为例,除了将其用于井下回填、矸石发电、水泥生产、制砖铺路等,还可以在制备硅铝基材料、提取金属、生态修复等方面发力。要特别注重用“科技+市场”的手段拓宽固体废物利用途径,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着力打通产业之路,变废为宝、吃干榨净,提高附加值。 要突出守正创新、因地制宜,鼓励地方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不同地方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在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上,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各地积极灵活地探索固废利用新方法新途径。 要坚决斩断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背后的黑色利益链。从近些年查处的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看,监管不严问题时有发生,个别公职人员甚至与无良业主利益勾连,充当其“保护伞”。对此,要坚持铁腕整治、利剑出鞘,坚决斩断黑色利益链,严厉追究相关公职人员法律责任,净化执法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