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篇章:推进“美丽系列”建设
织密“蓝色天网” 守护碧海银滩 青岛西海岸新区聚焦还原海岸线自然面貌、保护近岸自然风貌、改善生态环境,一体推进高标准治理、高联动管护、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美丽海湾建设新格局。 坚持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编制《黄岛区海岸带及临近海岛、海域保护利用规划》《青岛西海岸新区推进新区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构建“一带五区、三城三点、一核双港”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一)实施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整治修复岸线150余公里,修复滨海湿地1200余公顷,恢复海岸带植被260余公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连续4年保持100%。建成海洋综合管控“蓝色天网”,实现对海岸线、近岸海域的24小时可视化无缝综合监管。大力开展入海河道巡查治理、截污治污、养殖尾水处理,确保沿岸污水收集处理率100%。 (二)强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实施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保护修复,海洋生境得到极大提升。新区近岸发现海洋生物约2000种、鸟类145种,多次观测发现蠵龟、东亚江豚、红隼等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唐岛湾内鳗草海草床分布面积达到306公顷,海草盖度高达82%,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面积的鳗草海草床。 (三)重塑近海亲海空间。有序拆除废弃养殖池,统筹推进沙滩修复、互花米草治理等,恢复100余公里岸线的自然基岩形态,以此为依托,围绕车行观海、沿海步道、滨海慢道、观景平台、休憩驿站、视觉通廊“六要素”,修建蓝湾慢行系统及视觉通廊78公里,新增凤凰山公园、城市阳台等滨海公园90余公顷。 强化巡海、护海、净海责任落实,全方位构建海洋保护协同工作格局,形成一套政策引领、资金支持、长效监管、科技支撑、民众参与的海洋管护模式。 (一)健全各类主体参与投入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生态修复,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融资工具与机制等多方努力,有力推动海洋保护治理。 (二)探索实施绿色金融试点。青岛西海岸文化旅游集团成功从兴业银行获得一笔2000万元低息“碳汇贷”资金,为唐岛湾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灵山岛试点碳普惠激励新机制,测算生态产品总值约6亿元,为蓝碳价值的量化、转化探索新区样板。 (三)推动社会公众共治共享。聘请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作为社会监督员,成立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实行常态化巡查监管。积极吸引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治理,启动“弘扬绿色文明、争做海洋卫士”主题课堂及“海洋大讲堂”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爱护海洋的意识。 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全要素保护修复,再造优美海湾人居环境,拓展公众亲海空间,也在生态文旅融合、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一)拓展国际化高端合作。连续7届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承办《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通过后的全球首场研讨会、“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际启动大会等系列活动。迎接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等机构组织来访新区,围绕“一带一路”、海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广泛交流。 (二)拓展定制化生态旅游。依托灵山岛、凤凰岛等海岛资源,滨海旅游业态快速发展,蓝湾旅游定制专线以其独特魅力,被誉为西海岸“最美公交线路”;凤凰山公园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房车露营爱好者首选之地;“嘉年华彩虹桥”“后岔湾观景台”等地标性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三)拓展多元化文体活动。金沙滩啤酒城、东方影都、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等一大批项目纷纷落户,亚洲海岸赛艇大师赛、2024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等重大文体活动相继在新区举办,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