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茵河与马斯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欧洲第一大港、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正书写着人类与水博弈的传奇。这座因水运而兴盛的城市,90%的城区低于海平面,加之圩田土地沉降加剧了地势低洼问题,使得海水倒灌成为城市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今,气候变化让这种困境雪上加霜,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预测,到2100年,当地海平面将抬升35至85厘米,风暴潮破坏力将大幅增强,城市被洪水淹没的范围也显著扩大。 面对生存空间受到双重挤压的挑战,鹿特丹以“水韧性”为主要发展目标,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雨洪韧性城市体系,为全球低洼城市提供了韧性发展的现实路径。 鹿特丹市政府制定系统性政策框架,自2001年《鹿特丹水计划》、2016年《鹿特丹韧性战略》到2022年《鹿特丹韧性战略2022—2027》,逐步构建起多层级水管理体系。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传统防洪思维,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弹性水资源调节系统,既增加城市景观的暴雨韧性,又创造了多样活动空间。 水广场是鹿特丹治水的典范之作,它位于一个现代建筑群中央,被校舍、剧院、停车场环绕。这个由三个人造水池组成的公共空间,日常是市民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可作为表演舞台、轮滑场地、篮球或足球场;暴雨时则化身巨型雨水储蓄池,短时间内,周边建筑群的径流可通过地面上的凹槽迅速汇集到广场的低洼处,起到暂时储存雨水的作用,待降雨结束后,水广场中的雨水又会逐渐下渗至地下,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私有建筑的雨水管理也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市政府通过政策激励推动绿色屋顶改造,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在鹿特丹已推行数年。通过屋顶花园的设计,建筑顶层变为有独特景观的微型滞洪区,平时,它主要用于集会休憩,暴雨来临时,植被覆盖的绿色屋顶能延缓雨水径流速度,并暂时储存降水,减少建筑物漏水等事件的发生,同时减少城市地面上的雨水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2019年,鹿特丹市政府进一步完善该项目,拓展出一整套屋顶颜色系统。除了常见的绿色屋顶外,还有能够蓄水并确保排水通畅的蓝色屋顶,以及能够产生可持续能源的黄色屋顶等,形成兼顾滞洪与能源生产的立体解决方案。 在应对外部洪水威胁方面,鹿特丹采取增加基础设施刚性和提升城市韧性相结合的策略。马仕朗防风暴大坝作为抵御北海风暴潮的钢铁屏障,其可移动的弧形闸门可在水位异常时闭合,保护城市免受洪水侵袭。与此同时,鹿特丹还在城市内部通过保留自然湿地吸纳潮汐侵蚀、建设生态缓冲带增强自然防御能力;采用能够抵御洪水冲击的建筑或漂浮式建筑,加固防洪墙;同时,要求医院、化工厂等关键设施采用更高等级的设防标准,形成多层次防护体系。 目前,鹿特丹还利用地理空间数据,为气候适应措施提供信息支撑和科学依据,引导投资进入城市中最需要气候适应措施的地区,建设适应性更强、更宜居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