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北京市西城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携手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学技术馆共同开展“万物共生 绘制什刹海生态地图”研学活动,这也是“美丽西城”生态文明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的重要一环。
活动中,志愿者王林昕老师从比较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差异,比较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湿生植物等角度出发,让学生们了解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认识并学习常见的北京市绿化树种,一方面了解北京的环境特点,另一方面认识到园林树种的形态特征与适应性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树种组成和选育让更多绿色进入城市生活。志愿者陈士宁老师凭借丰富的园林植物专业知识,为学生讲解什刹海周边植物种类、生长习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志愿者戴菲老师作为植物、鸟类科普达人,聚焦鸟类生态,介绍了什刹海区域常见鸟类及其栖息地特点,让学生了解鸟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志愿者赵雨璇博士结合森林昆虫研究方向,为学生深入解读昆虫与森林生态、什刹海周边生态的联系。 “早上和傍晚是在什刹海观鸟的最佳时间。在这周边可以观察到老鹰、沼泽山雀、绿头鸭等,同时也能看到一些笼养鸟。”戴菲告诉记者,当前,公众的爱鸟护鸟意识不断增强。有时人们发现从树上掉落的鸟宝宝,本能地就想要去救助它。但要注意,其中一些幼鸟并不需要人类的干预。正确的做法是在确保幼鸟安全的前提下,将其放回原鸟巢或就近的隐蔽地方,这样鸟爸鸟妈就能通过叫声找到它们。当然,如果幼鸟确实受伤或者无法飞行,及时救助也是必要的。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沿着什刹海水域分组行动,一边聆听讲解,一边拍摄并绘制什刹海生态地图。 在西海湿地,学生们参观了什刹海西海水质自动监测站。据悉,监测站通过定期采样测试什刹海入水口水质,对总磷、总氮、浊度、叶绿素等因子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此次活动不但帮助学生们更加了解什刹海周边的生态环境,还增强了大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