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宁波主题活动暨第四届生物多样性体验月启动仪式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举行。活动旨在全面展示北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实践,展现北仑区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的生态保护跃升,彰显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
活动现场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生态契约”签订仪式。北仑区各领域的多个单位共同响应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号召,从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出发,认领了专属的“生态使命”。 国网宁波市北仑区供电公司认领了“绿电方舟•棘你所急”镇海棘螈栖息地保护网项目,托光伏储能稳供绿能,源控水脉、视频监控全程守护,铸就镇海棘螈保护的“绿电方舟”;梅山湾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认领梅山湾候鸟栖息地建设项目,立志为远方的“天空旅者”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园;北仑“两山”环保基金会认领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山”课堂宣教项目,计划通过沉浸式生态教育,让绿色理念深植于公众心田...... “从此刻起,我们正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校园绿化系统,建设生态观察点、自然教育角等场所,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教育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然、了解生态。”作为生物多样性友好校园项目的认领方,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代表说到。 十大项目的认领彰显着北仑各界共建共享生物多样性的决心,而三块镌刻使命的牌匾揭幕,则标志着全区生态治理领域制度创新的正式启动。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北仑分站即将承担起系统性、长期性监测与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职能;宁波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仑工作站计划开展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北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将为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组织与人力支撑。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把临时举措转化为长效机制,三个机构的协同运作,折射出了北仑区生态治理的深层变革,不仅在主体维度上构建起了“专业机构引领—志愿组织协同—数字平台赋能”的共治格局,也在时间维度上,建立起“实时监测—动态评估—长效维护”的全周期管理机制。通过将零散的实践固化为制度,北仑区正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着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范式。 “保护一个物种,就是守护整个生态系统的未来。”活动上,著名野生动物科普作者张海华为大家带来了新书《棘螈和它的朋友们》,并将送给了“两山”基金会、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宁波(北仑)生态文明教育馆的代表们,让大家共同了解让棘螈和它的“朋友圈”。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故事、博物探访,珍贵的一手影像和精美的手绘图片,呈现了镇海棘螈,以及以棘螈为中心的区域生态链,展现了一个奇妙多彩生物世界。
镇海棘螈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北仑区有着专属的“生命方舟”。通过扩建1.2万平方米保护区、实现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北仑区让这一濒危物种重焕生机,相关案例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包括镇海棘螈在内,北仑区内已记录到中华水韭、黑脸琵鹭等共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2341种、海洋生物509种。 多年来,北仑区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路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6年“两山”环保基金会成立以来,北仑区持续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将每一分公益资金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切实行动,通过创设阵地、开展宣教、支持科研等方式,为生物多样性建设注入持久活力。从陆地到海洋,从山林到海湾,北仑区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立体保护网络,为万千生灵筑起了温暖的家园。 “北仑区的特别之处便在于发挥好了独具的山海资源优势,在全国、省市政策的基础上,‘订制’最适合自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走出了一条‘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生态经济双向增益’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也使得北仑‘国际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称号名副其实。”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徐耀阳对北仑区的生物多样性发展之路颇有感触,在2024年10月,徐耀阳作为专家代表,在哥伦比亚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见证了北仑区入选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他期待,北仑区能够在全民化参与的场景下,继续书写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诗篇,持续擦亮“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金字招牌”。 从濒危物种的“守护者”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引领者”,北仑区用坚守与创新,实现城市的生态蝶变。面向未来,北仑区将继续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港城画卷,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更多北仑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