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甘肃省兰州新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西部地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量质齐升提供了可参考的“新区方案”,绘就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坚持思想引领、压实监管责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主要指标刚性约束。兰州新区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理顺新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综合执法、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并严格考核。修订印发《兰州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定实施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结合实际赋予乡镇、社区生态环境保护11项职责,并制定出台推进美丽新区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方案,有效推动各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严格落实。抓实抓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21项指标圆满收官,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 坚持点面结合、注重标本兼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全面深入,牢牢守住新区蓝天碧水净土。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九大行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得到系统性完善。今年新区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10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6.4%,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提升6.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阜河、碱沟入河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环境清洁无污染,未发生任何级别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跃升至36%,植物种类达到161种、动物种类达到106种,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安全可控,天蓝、水清、地绿成为新区常态。 坚持保护优先、服务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严守底线到服务发展全面融合,保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态势。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把好把准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口,将环境容量指标优先配置符合新区绿色发展要求的重点项目,优化实施“主动作为+提前介入+靠前服务+跟踪指导+技术支撑+高效审批”环评审批服务新模式,全方位服务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并探索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创新推广“碳金融”产品,两次获评“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优秀案例”。同时,全力做好生态环境全要素保障,在项目准入、排污许可、污染防治、执法监管、隐患治理、应急防范等各环节、全过程保持与宏观政策的协同融合,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取得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的显著成效。 坚持依法依规、强化监管帮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模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全面转变,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坚持“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后果严惩”原则,打好“上门服务+现场办公+主动沟通+专业释法+帮扶提升”组合拳,精准开展企业“环保体检”,科学量身定制“一厂一策”方案,协同指导解决疑难问题,推动“三废”科学有效管控处置。同时,坚持依法监管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并将环境信用评价融入日常环境监管,实施差异化管理,标杆豁免、无事不扰,推动企业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全面转变,既做到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到位,又科学灵活高效帮助企业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即时有效传输率99.2%,实现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责任和利益双向“转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双赢”。 作者系甘肃省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