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晨跑的市民沿着苏河绿道,感受着“一江一河”的清风;长宁的生境花园里,瓢虫在用旧木箱搭建的“昆虫旅馆”中休养生息;街角的本帮菜馆开门迎客,生煎的香气弥漫,净化装置则将袅袅油烟化作洁净空气——这是“美丽上海”建设交响曲中跃动的音符,是空间之美、人居之美、生态之美等十美共建的美丽画卷。 在不久前的“民生访谈”节目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说:“目前,上海已经从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向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的新阶段。”他同时拿出一份成绩单,2024年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8.5%,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28.4微克/立方米;河湖水质优良比例跃升至99.3%;城市声环境持续改善,噪声投诉总量同比下降16%;生物多样性调查更收获惊喜,发现1个新物种和149项新记录物种。 这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表明,上海市正以“美丽中国我先行”的奋斗姿态,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 解决民生大事,构筑生态大局 早些年,总有上海市民调侃自来水有一股“漂白粉味儿”,这一情况在近几年得到了巨大改善。“水源地安全关系到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们采取了很多保障水源地安全的监管措施。”晏波介绍。 上海市有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别是长江口的青草沙、陈行、东风西沙水源地和黄浦江上游的金泽水源地。上海市设置严格水源保护区,通过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产业准入限制,还建立了缓冲区禁设及改建项目的规定。在监管方面,上海市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常态化监管体系,分月度、季度开展人工、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检查,排查风险隐患。在水质监测方面,除实时在线自动监测外,每月对取水口开展65项特征指标监测,每年进行3次109项全指标监测(远超一般地表水24项标准),2019年以来,四大水源地水质均达国家Ⅱ类—Ⅲ类标准。此外,当原水输送至自来水厂后,继续以深度处理工艺进行处理。今年2月,上海市新发布的地方水质标准较国家标准新增5项、提标38项,从源头到出厂水全程保障饮用水安全健康。 面对群众关注的油烟污染难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油烟”与“烟火”兼顾,做好服务管理。针对15万家餐饮企业的复杂业态,上海市系统梳理6万余个选址禁设点位,将禁设信息嵌入“一网通办”平台,实现新办企业选址合规性“在线秒查”,2025年新增的1.5万余家餐饮企业中仅9家涉违规选址。全市1.3万家餐饮企业接入油烟净化设备清洗记录上传平台,系统对按时填报者“无事不扰”,对逾期未报者自动触发执法检查。同时,依托大数据锁定50个投诉密集区域,实施“疏堵结合”精准治理。今年新修订实施的《上海市餐饮业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及配套的《上海市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大气污染防治指引》,推动餐饮油烟治理形成“制度引领、企业主责、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黄浦区“圆桌会议”、浦东新区“共享烟囱”等基层实践,让居民、商户、政府在协商中达成治理共识。 针对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噪声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实施分级管控:夜间施工严格限定时段(晚10点至早6点,每月不超过12天),杨浦区工地应用20米高基坑气膜使施工噪声大幅下降,静安区项目采用逆作法工艺降低噪声;嘉定区一小区制定《施工噪声管理制度》,规范施工时段;闵行区试点采用定向传声系统,将广场舞伴奏声音控制在30度夹角范围内;黄浦区对街面酒吧实行“红黄绿灯”制度,通过行业自律联盟减少噪声投诉。通过一系列措施,2024年,全市施工噪声投诉量下降21.3%,广场舞噪声投诉下降12.2%。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做好生态修复,打造生态空间 近年来,上海市河湖完成了从“消黑除劣”到“美丽河湖”的跃迁,2024年,上海市水体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3%,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佳水平。苏州河历经40年持续攻坚,从垃圾飘满的“黑臭河段”变成了“水清见鱼、岸绿可憩”的生态走廊。蒲汇塘曾被市民反复投诉,经过大力整治,也变身成为鸟语花香的“田林小滨江”。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市河湖的水质也还存在波动反复现象。上海有超百万个入河入海排污口,部分问题排污口需要及时整治,部分区域污水管网建设也不够完善。”晏波表示,“这就更加需要科学、精准施策,完善水环境监管体系。” 针对入河污染,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与水务部门协同推进排污口与雨污混接整治,运用卫星遥感、管道机器人等技术,完成3.06万公里河湖岸线105.4万个排污口排查,38%问题排污口已整治,2026年将全面完成;同步开展雨污混接改造,累计完成2.5万个混接点整治,2024年再修复1112处管网隐患。在河湖监管方面,上海市以河湖长制为重点构建起闭环监管体系,四级河长体系覆盖4万余条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监管系统派发整改工单,实现水质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在末端处理能力方面,上海市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2024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25万立方米/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070.75万立方米/日,相当于4283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 如今,美丽的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重要选择。徐汇滨江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陆家嘴水环形成12.5公里慢行系统,东滩湿地成为上海市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芦清水秀,飞鸟凌空”逐渐成为上海市民触手可及的诗意享受。 除了滨水空间,在高密度空间中,上海市用“加减法”重构城市生态空间,拆除138家单位的围墙,让附属绿地变身“共享花园”;在外环建成105公里绿道,串联50座环上公园,形成“可穿行的绿洲”。更具创新性的是社区生境花园建设——长宁区27座生境花园中,居民用旧轮胎制作雨水花园,用枯木搭建鸟类栖息地,吸引貉、刺猬等野生动物“入驻”,这一模式也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典型案例。“年内我们将在总结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出台社区生境花园建设技术导则和管理指南,因地制宜在全市建设一批生境花园。”晏波说。 带动全民参与,人人乐享普惠 在长宁区外环林带的红外相机镜头里,一只红脚田鸡正带着幼鸟在芦苇丛中踱步。这是上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日常惊喜,自2023年启动全市首次系统性普查以来,4000余名专业调查人员与4万名市民志愿者共同织就了一张“自然观测网”。通过“听见万物”小程序,市民累计上传2.4万份观测数据,本底调查成果喜人,发现了小口鳔鮈、东方疣鳞苔等149个新记录,及上海膝角隐翅虫这一新物种。这种“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专业机构的“独角戏”变成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当自然观测的触角延伸到城市角落,低碳生活的“账本”也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在陆家嘴写字楼里,白领杨女士打开“随申办”碳普惠专区,查看自己5月的减排账单:轨道交通通勤23次、共享单车3次,共收入23kg减排量,可兑换数字人民币,还可参与上海国际花展周边礼品的抽奖。而对于提供这些权益的企业方来说,碳普惠减排量可用于公益捐赠、自愿碳注销等,帮助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晏波介绍:“目前,我们已经打通了碳普惠减排量与上海试点碳市场配额履约清缴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的消纳渠道。”通过平台引入隐私计算技术,用户数据实现“可用不可见”,既保障信息安全,更让低碳行为从道德倡导变成可见可感的实际收益,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从数据到行动,从个人到群体,环保理念的种子更需要浸润式培育的土壤。在虹桥污水处理厂,一群中学生正专注地观察污水从浑浊变清澈的全过程。“虹桥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型AAO工艺+深度处理工艺,尾水经消毒后可以排放至苏州河。”讲解员向学生们讲解道。而在天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参观者能感受“科普展示+工程设施”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了解垃圾回收处理知识。上海市现有市级环境教育基地39个、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96家,持续扩大的开放范围与提升的科普质量,为市民搭建起从认知到实践的桥梁。
市民在长宁区乐颐生境花园参与本土植物标本制作活动。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这座桥梁的另一端,是无数环保志愿者以微光汇聚的绿色力量。在普陀区,退休工程师夏德初义务开展环保课堂,教大家用废旧的纸、木、布、易拉罐等制作工艺画,变废为宝;静安区的王庄妹虽已过花甲,依然带领“清清”护河队每日巡查河道,身体力行守护水环境;金山区“绿行者”志愿服务队更吸引着从5岁到75岁的市民投身环保活动。 “学习践行环保理念,有‘知、信、行’三个字。”晏波总结道。从掌握环保知识到内心认同,再到行动落地,上海市正以全民参与的“生态拼图”诠释这一路径,让“普惠”二字成为绿色生活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