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垃圾清运车穿梭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一片洁净的地面。这个曾因环境脏乱而困扰的村庄,如今却以“桃花源”般的景致吸引着八方来客。 “五一假期村里接待了1.5万余名游客,每天都要清运60多车垃圾,但大家干劲十足!”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龚道祥的言语中透着自豪。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一场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核心的乡村革新行动——清理乱堆乱放、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污水与垃圾。这场行动不仅重塑了村庄的“面子”,更激活了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里子”。 漫步在水塘村江西坡组的沥青道路上,地下排污管网取代了昔日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的露天沟渠。崭新的井盖整齐排列,见证着村庄环境的蜕变。村委会副主任陈南燕蹲下身子,轻轻叩击井盖:“以前污水肆意流淌,现在全村修建了22000多米的排污管网,村里干净多了!” 而在黔诚便利店门口,店主张贵敏正认真清扫门前的落叶。“村里给每家都配发了垃圾桶,统一规范管理后,周边环境焕然一新。”他笑着说,如今“看见垃圾就扫”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家共同守护家园的自觉行动。 据了解,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以来,水塘村与专业环卫公司深度合作,不仅配备了2名专职保洁员,更构建起完善的垃圾收运体系,确保垃圾日产日清,让村庄始终保持清爽整洁。 随机走进一户农家庭院,一幅田园画卷映入眼帘。村民夏祖秀手持剪刀,细心修剪着院墙上生机盎然的各色植物。“以前围墙矮旧,只能种树挡灰,现在家家都是‘一步一景’。”她的话语中透着骄傲。据悉,水塘村采取“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为村民统一砌筑花池围墙,村民们则“各显神通”,在门前屋后打造起各具特色的庭院景观,诸多农户的围墙还绘满了绚丽的图案,目前,全村已完成185户的围墙改造。
蔷薇与多肉植物在青砖花池间摇曳生姿,就连昔日臭气熏天的旱厕也焕然一新。2022年,水塘村全村完成旱厕改造,公厕与户厕的三格式化粪池让粪污变废为宝,既滋养了果园农田,又节省了开支。“粪水浇地,果子更甜!”村民们的笑声里全是满足。 环境改善的涟漪效应悄然蔓延,在上寨村民组,几栋空心房摇身变为精品民宿。电影《一日成交》的取景让这里声名鹊起,鹅卵石铺就的院落里,老屋与新景相映成趣,游客纷至沓来。陈南燕笑着说:“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农家乐收入也翻了番!” 在“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中,水塘村始终以村民意愿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针对危房改造,村里推行“保全拆除”政策,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升房屋安全性和居住舒适度,目前已完成10户改造,今年还将推进2户。这种改造方式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让大家在享受国家政策便利的同时,也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如今的水塘村,现代设施与传统风貌和谐共生。地下排污管网如血脉般覆盖全村60%以上的农户;垃圾清运车每日穿梭保障洁净;危房改造既提升安全性,又留住青瓦石墙的乡愁记忆……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更可贵的是,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建设主角——在花池设计、老宅改造中踊跃献策,在垃圾分类、庭院维护中主动担当。这种“共治共享”的模式,让环境整治不再是“一阵风”,而是扎根本土的持久动力。 村庄的蜕变印证着:当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交融,当村民成为家园建设的主人,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诗意生活。未来,这支以生态为笔的乡村协奏曲,必将谱写更多动人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