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环保动态

旗下栏目:

涉企检查难度加码?减频次提效能还需苦练内功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殷明励 华权  发布时间:2025-05-09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作出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大力推进精准检查等要求。生态环境部就此召开视频会议,对开展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执法监管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作出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大力推进精准检查等要求。生态环境部就此召开视频会议,对开展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要求着力提升执法监管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涉企检查历来就是充满挑战的工作。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守法经营,规范管理,不希望被无故打扰,而是专心致志做强自己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恶意逃避责任,想方设法摆脱监管,并且其行为具有隐蔽性,发现问题难度大,处置成本高。这就要求监管人员既要保护守法的绝大多数,又要精准打击违法的极少数;管理尺度既不能扩大化,增加企业负担,又不能放松警惕,为污染留出空间。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绝不是让企业违法违规有了借口,而是差别化对待高风险和低风险企业,对无意过失给予容错空间,对低风险企业无事不扰,集中精力聚焦高风险企业,督促其补齐短板。

这对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将倒逼监管人员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在新形势下,如果不主动求变,在工作前期就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要么走不出办公室,寸步难行;要么进入企业却查不出问题,影响检查工作的权威性。因此,监管人员必须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出手就准”的本领,做好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辖区内企业建立完整的台账,并依据生产工艺复杂程度、排污总量及毒性、监测信息和信用评价等因素初步分类,明确检查的重点对象。如上海市将检查对象划分为ABCD4个等级:A级企业列入“无感监管”清单,基本不去现场;B级企业按5%的比例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C级企业的抽查比例提高至20%;D级企业则按照100%的比例开展检查。准确记好这本账并动态调整,就能防止涉企行政检查在源头发生偏差。

其次,合理统筹行政检查事项,包括部门间和部门内两个层次。部门间的有效协调可以减少企业的迎检次数,部门内的统筹效果则更加直接。同一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入企,分头行动,最后向企业一次性交总账,能够体现检查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当然,统筹工作也需要完善“触发式”检查机制,确保在特殊情况下仍能顺利入企检查的同时,将对企业的影响降至最小。

最后,提高问题的发现率。按照新的工作要求,没有问题线索原则上不需入企开展行政检查,监管人员不再有“随手敲门,想看哪里就去哪里”的自由。为适应这种转变,监管部门内部的工作方式方法应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比如,依靠科技手段,借助用电监控、在线监测、遥感和无人机等非现场执法方式提前获得问题线索。进入企业后,不搞随意性、碎片化检查,而是制定规范的工作模板,让每一次入企都成为相对全面的环境风险体检,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提高检查工作的透明度和发现问题的精准度,让企业在监管人员入企后就清楚检查内容,相当于开卷考试,让发现的问题得到企业认同并自愿整改。

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会因政策出台而自动发生变化。监管人员必须加紧练兵,在精准管理上积累经验,想方设法在压缩无效检查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掌握问题线索,再按程序完成现场检查工作。同时也要加强评估工作,防止行政检查频次降低后企业出现投机心态,突破风险底线。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