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观念中,执法往往与“刚性”“强制”等词汇联系紧密,温度往往与“人文的柔性”“关怀”与“温情”密切相关。二者看似是社会治理光谱的两端,实际上处于辩证统一关系。如何让执法与温度在现代治理中彼此交融、相互成就,是法治进步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而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10月,“健全规范涉企执法长效机制”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这彰显出国家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有温度的执法,彰显执法为民的初心。环境执法不是“一刀切”的“硬管控”,而是“精准切”的“巧作为”。陕西省铜川市生态环境局打破“以罚代管”的执法惯性,探索出一条“精准监管+温情帮扶”并重的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将执法刚性与服务柔性有机结合,既守住了生态环保底线,又激发了企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为优化营商环境和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有温度的执法,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山西省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晋源分局创新采用“强化巡查+联动执法+人性化治理”模式,其用实践充分证明,坚持法治化、科学化、人性化相统一的治理路径,让百姓体会到政府的“用心良苦”,感受到执法的温度,也更能实现执法的最终目的。 有温度的执法,也能赋能高质量发展。针对不同对象,应采取差异化的执法策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生态环境局在处理一起危险废物违法处置案件时,同意涉案企业以分期方式缴纳罚款,提供整改过渡期,避免这家企业因此面临生存危机,让其安心投入资金,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 在社会治理理念日益进步的今天,“执法有温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执法部门的追求,也是社会公众的广泛期望。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精准、深入、扎实的解决方案不断涌现。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