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地方要闻

旗下栏目:

生态社区是什么样的社区?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林佳丽  发布时间:2025-05-16
摘要: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一部门今年年初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持续推动低碳、宜居、清洁、宁静、和谐的生态社区建设到2027年,公开展示100个左右生态社区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内涵也更加

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一部门今年年初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持续推动低碳、宜居、清洁、宁静、和谐的生态社区建设”“到2027年,公开展示100个左右生态社区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内涵也更加丰富,将从“环境改善”向“价值创造”转型。

社区是承载千千万万居民居住的基本单元,生态社区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微观实践、重要细胞、重要载体。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高品质的生态社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千千万万个高品质生态社区建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也指日可待。

笔者认为,生态社区已经不是以往的绿色社区,而是绿色社区建设的升级版,也就是说,不是单纯注重环境治理、绿色元素的融入,而是更加注重生态文化的涵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何为高品质生态社区?从《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来看,生态社区兼具低碳、宜居、清洁、宁静、和谐,五者各有意味,缺一不可。

低碳,代表着社区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社区鲜明的时代特征,旨在通过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构建绿色生活场景,营造低碳生活体验,给人一种现代科技之感。

宜居,代表着社区功能的完备。宜居社区是居民心灵的栖息地,应当有便捷的社区生活圈,更有舒适淡雅的社区绿化、人文环境,给人一种心灵港湾之感。

清洁,代表着社区外在的美丽,应有着完善的卫生保洁、有效的垃圾分类管理、完善的社区管网和海绵城市设施,给人一种清新怡人之感。

宁静,代表着社区自然幽静、幸福安宁,无论是社区内部还是社区周边都没有嘈杂的音响扰民,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之感。

和谐,代表着社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和谐,更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给人一种祥和安然之感。

如何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凝聚成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的强大力量。

一是坚持低碳引领,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家园。推动零碳社区或者近零碳社区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物质循环体系,以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逐步实现社区内碳中和。积极构建社区绿色能源体系,推广屋顶光伏、小型风电等分布式能源,配套社区储能设施,实现能源自给效率提升。推广绿色建筑,在小区建设或者改造过程中,鼓励采用节能建材,不断提升建筑品质。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结合实际布设充电桩网络、共享单车站点,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举措,推进社区海绵化建设和改造,逐步减少硬质铺装场地。

二是坚持宜居筑梦,塑造人文关怀的温暖空间。加强社区生态景观设计,通过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等多种方式,适度布局口袋公园、社区农场、生态廊道等各类社区绿地,增加绿荫下的公共活动空间,营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意境。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布局社区盲道、缓坡、护栏等无障碍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及儿童友好型游乐场地等,构建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

三是坚持清洁塑形,勾勒清新怡人的美丽容颜。积极推进“无废社区”建设,在小区设置专门的资源回收站点,方便居民将可回收物交售,促进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实现良性循环。根据社区居民分布和垃圾产生量,科学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提高垃圾处置效能。鼓励使用生态环境友好、资源能源消耗少的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减少过度包装。采用太阳能灭蚊灯、无人清扫车等设备,加强社区清洁维护。

四是坚持宁静致远,涵养诗意栖居的生活美学。加强物理降噪,针对社区车库出入口、减速带、健身器材、井盖等噪声源,合理进行生态绿墙、双层隔声玻璃等减振降噪改造。强化提醒提示,在社区电梯、入户等公共区域张贴宁静公约、设置静音提示牌。在广场、球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噪声自动监测设施,加强预警提醒。在社区周边交通线推行“静音时段”。加强社区自然声景营造,通过水景、竹林等白噪音弱化交通声、广场舞音乐声等。

五是坚持和谐铸魂,构建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区两委作用,统筹协调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业主委员会等,加强基层党组织、居民自治机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探索成立社区居民生态委员会,组织设计师、工程师等人才进社区,帮助居民规划、设计、管理生态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生态文化营造,通过社区艺术墙、共享书屋、社区活动等载体,鼓励社区居民践行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开展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环境友好行为,形成人人倡导、人人践行的生态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