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一声开工令下,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内,数十台塔吊挥舞铁臂,一台台大货车来回穿梭,建设现场热气腾腾。 这是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发集团)投资200亿元,在湖北省襄阳市打造国内工艺先进、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磷化工全产业链基地。 “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推进,环保部门既要当环境安全的‘守门员’‘安全阀’,更要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锋’‘推进器’。”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表示,襄阳生态环保人 在争取政策上助力,在项目落地中拼速度,在传统产业里“转”动能。 聚八方活水润泽生态 为了找准政策与本地生态环境领域的契合点,襄阳市生态环境部门紧紧依靠高水平智囊团队,敏锐捕捉政策动向,在环境治理修复、减污降碳协同、低碳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精心谋划储备项目。 在争取资金过程中,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紧密跟踪国家和省级政策动向,及时把握政策支持机遇。 5月10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而融洽。湖北省环科院业务部门齐聚襄阳,为襄阳生态文明建设“把脉问诊”。专家们从全局视角审视“十五五”项目谋划,精心论证,每一个建议都弥足珍贵。 硕果已然挂枝:总投资约153亿元,13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蓝图绘就,正待东风。 资金保障的成绩单更为亮眼,8个批次的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已落实到位,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 更大的项目体量正在集聚势能。总投资约29.45亿元的高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及汽车产业绿色升级项目、宜城市“汉水楚都”EOD项目成功跻身省级项目库,吸引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全市57个生态环境相关项目获得积极推进,为绿色发展的基本盘持续壮大奠定基础。 以优质服务护航项目落地 项目招得来,更要落得下、建得快。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将服务挺在前面,为重大项目落地铺路,以“拼”的姿态赢得发展速度。 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项目,正是这场服务攻坚战的生动注脚。 当项目选址确定后,襄阳市委以7月初开工为目标倒排工期,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环评攻坚战”。 蔡金海迅速组建部门工作专班,3月15日赴谷城现场办公,与兴发集团项目环评团队一起现场会商解题。 “硬骨头”接踵而至:园区规划需调整、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受限、磷石膏库新政红线…… 面对困难,生态环保铁军接连啃下“硬骨头”:一周内清单调整路径明晰,10天内规划环评修编完成,15天内磷石膏库环评实现受理、评审、公示“三连跳”;化工园区扩区调区、总量测算等多项高难任务同步“打包”推进,硬生生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省、市、县三级环境部门联动,审批、总量、大气、水环境、固废等多个科室协同,局领导带队多次去省生态环境厅汇报,对政策和技术问题逐一研究,把多项高难度、交叉性事项,一次性“打包”推进。在项目联审阶段,不等文件催、不靠企业跑,连夜赴武汉,白天在省生态环境厅沟通协调,中午赶到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对接,晚上反复改方案,直至批复落地。省生态环境厅给予大力支持,利用下班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并通过项目审查,当晚出具意见,次日上午正式回复。 26天完成首期场平,30天完成项目备案,46天完成地勘,78天实现“五证同发”,环评、安评、能评悉数通过。 兴发集团总经理袁兵表示,项目建成后,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助推襄阳乃至湖北在全国磷化工产业版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变“碳压力”为“碳红利”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深挖“技改提能”潜力,引导企业向高耗能产业“断舍离”,在智能升级中寻找绿色增长点。 走进葛洲坝水泥宜城公司数字化矿山管控平台,巨型屏幕上跳动着每台设备的运行轨迹与铲点地质数据。 “一旦石灰石成分波动,系统将自动计算新开采点并调度设备。”该副总经理胡梦楠指着屏幕介绍,“仅此一项,石灰石掺量提升3%,资源利用率提高1%,年节省成本超百万元。” 依托“5G+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这座实现“开采-抑尘-复绿”全周期管理的矿山,粉尘排放较传统模式骤降70%。 智能化的触角延伸至生产核心。中央控制室内,窑炉温度、燃料使用率等海量参数被精确捕捉。全自动智能化实验室里,机械臂将样品送入荧光分析仪,水泥熟料质量波动标准差下降10%。 “机械称量消除了人工误差。”质量总监伍小成表示,2.6万个监测点构成的智能系统,年降电耗1%,标煤耗降1.92公斤,单线年减碳8000余吨。 最深刻的转变在于“碳身份”的逆转。智能化改造前,企业每年需斥资200万元购买碳排放指标。如今,不仅指标自足,每年还有近200万元盈余可上市交易——曾经的“碳压力”真正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碳红利”。 “政府投入12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占智能工厂总投入的30%,给了我们转型底气。”胡梦楠感慨。 发挥技改提能作用的同时,达产释能与强链聚能亦在同步推进。兴发项目建成后将为区域磷化工注入强劲动能;全市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服务,18家企业凭借排污权抵押获得54.4亿元授信,为产业链聚势赋能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撑。 从项目谋划的精准发力,到招商引资的“百日攻坚”,再到技改提能的“点碳成金”,襄阳市生态环境部门以“急项目之所急、解发展之所忧”的担当,让生态环境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跳板”和“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