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江苏省宿迁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美景背后,离不开在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中,江苏省宿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宿迁监测中心)发挥的前哨预警作用。 以自动化技术开启水生生物监测加速度 宿迁监测中心以打造苏北区域水生生物智能监测标杆为目标,创新优化“样品前处理—电子扫描—批量分析—一键报表”的流程设计,实现相关环节无人值守,浮游生物分类鉴定自动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平均每件样品实验时间缩短至20分钟。 分析人员韩金臻说:“以往一个藻类样品需要借助显微镜通过人工目视方法选取100个视野进行计数,通常1个样品需要2小时以上,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错判漏判问题,通过引入藻类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全片扫描整体阅览,10分钟即可实现快速扫描成像和藻种自动识别和统计分析,在这基础上优化了样品快速浓缩和识别分析的批处理功能,整体监测效率和准确率实现质的飞跃,藻情加密再也不手忙脚乱。” 同时,在宿迁监测中心的推动下,骆马湖宿城水源地原位藻类自动分析数据接入宿迁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藻类采样、分析、鉴定及计数统计的在线监测,有效监控和捕捉原水藻情动态变化。当前,正在编制区域浮游生物图谱,持续优化浮游生物快速分析方法,探索底栖动物自动鉴定应用。
图为监测人员应用藻类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开展藻情应急监测。
以智能化手段拓展陆生生物监测观测网 近年来,宿迁监测中心锚定生物多样性观测,统合三台山及洪泽湖野外观测站房,纳入“江苏南水北调东线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参与申报第三批国家站。 联合属地积极建设辐射古黄河公园、衫荷园湿地公园、三河湿地公园、洪泽湖观鸟园等多个热点区域的观测点,搭建“宿迁市生物多样性监测一张图”智能在线平台,逐步拓展形成“卫星及无人机宏观监测,地面红外相机、摄像头和声纹等自动监测,典型样地地面调查”相结合的“1+3+N”立体观测网络。当前,正在综合运用“物候—影像—视频—声纹+AI”等现代化手段持续开展典型区域动态调查,丰富区域物种图像库、基因库、声纹库,有力支撑生态质量考核。 据宿迁监测中心生态科负责人吴到懋介绍,下一步,宿迁监测中心将立足区域生态资源禀赋特征,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不断探索生态监测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力争早日实现“监测—分析—治理—维护”全链条的生态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