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VOCs生产生活活动的高峰期,挥发性有机物用量大、涉及面广,管住了VOCs,就等于同时锁住了这臭氧和PM2.5污染的‘咽喉’。”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助理研究员陈速敏说。 开展VOCs专项治理,是改善夏季空气质量的关键所在,北京市已连续两年开展夏季VOCs治理攻坚行动。今年6月—9月,北京夏季VOCs专项治理方案明确采取“源头防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全链条管理模式,聚焦“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三大领域精准施策,全方位治理VOCs。 “近年来,随着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逐步深化,在VOCs治理思路与举措上,我们已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污染源管理处四级调研员朱晓介绍: “前些年主要是看相关行业企业有没有安装废气治理设施,安装了有没有使用到位等,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近两年企业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能够切实履行好环保主体责任,我们管理的关注点就落在了治理效果好不好,管理如何能够更精细,既能节约企业的治理成本,同时能进一步提升减污降碳的效果。” 指导企业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改造,精准治理工业源 工业源方面,针对工业源体量大、挥发物成分复杂等特点,指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改造等多种手段实现“精准治理”。 6月底前对石化重点企业完成一轮动密封点检测,开展绿色检修,7月底前完成重点治理工程。在涉工业涂装企业及印刷行业,大力推行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及过程管控。 “印刷纸张用的是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可持续发展植林区纸张、油墨为VOCs成分低于3.6%的环保油墨、覆膜与光油工艺用的是水性材料,我们从源头上减少了VOCs对环境的影响。”经开区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晋讲述了他们经过多次技改创绿取得的治理成效,“现在,废气有效去除率达 98%以上。” “我们坚持治污创绿协同推进,截至6月底,经开区绿色企业占比超五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局绿色发展处处长齐峰介绍经开区VOCs治理情况时表示:“经开区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主责、科技赋能、社会参与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模式,1月—5月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同比下降12.7%,较2021年同期下降45.0%,累计减排挥发性有机物333吨,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 “一企一策”智能监管,科学治理生活源 在生活源治理方面,针对生活源门类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等特点,坚持“一企一策”,提高绿色企业比率。
执法人员在汽修企业检查AI智能监管设备运行情况。 夏清泉摄 汽修行业VOCs排放在生活源中占比较大,上半年,北京修订发布了更为严格的《汽车维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并在重点区域和企业开展宣贯和帮扶,分步组织开展新标准落实工作。 “你们看,整个车间都在AI智能监控之中,垃圾桶盖没盖严实AI都会自动报警。”北京鹏龙瑞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尹华鹏说,“VOCs排放量比以前压减了50%,公司也从C级提升为绿色B级,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该企业生产线全程实施“AI监控+密闭作业+净化处理”治理模式,现场干净整洁,听不到明显的噪声,也没有刺鼻的味道。
执法人员在汽修企业检查尾气处理滤袋活性炭使用情况。 夏清泉摄 执法人员在汽修企业打磨车间检查VOCS处理装置使用情况。 夏清泉摄 “朝阳区目前拥有1300余家汽修企业,占全市1/5,针对汽修行业存在的污染环节多、作业和管理水平参差等问题,我们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升级一批的整体思路,大力开展汽修行业综合整治,提升辖区汽修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李钦在汽修企业现场向记者介绍了全区今年以来开展“一厂一策”绩效升级、业务指导帮扶、技术与资金支持、AI智慧监管等情况。 生活源的另一大来源是餐饮油烟。为深入解决好餐饮油烟排放VOCs治理问题,北京今年在全市实施千家餐饮单位治理提升工程,城六区及通州区、昌平区、大兴区于8月底前完成全年治理提升任务的70%。 “大型商超内的餐饮业是现在市民的主流消费场所,我们组织物业和商家在商超楼顶集中规范设置油烟净化装置,定期检查设施运行情况,既不影响商超的营商环境,又解决了楼内餐饮企业油烟无组织排放问题。”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七分队队长徐斌介绍了朝阳区“以点带面”的做法。 运用“三监”联动等制度机制,全链条治理移动源 移动源方面,专项治理期间,针对移动源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综合运用“三监”联动、非现场执法、点穴执法、新能源推广等制度机制,多措并举,各个击破。与此同时,重点强化油品储运销环节油气回收和推进沥青生产使用全链条治理。 督促油品储运销企业自查自纠油气回收问题,鼓励车主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加油,引导油库和加油站夜间装(发)、卸(收)油。严格执行车用油品标准,对销售不达标的成品油经营单位依法查处。 加强沥青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管理,结合新一轮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绿色评级工作,组织评级较低的企业开展治理提升;推行沥青混凝土绿色运输,推广新能源(纯电动或氢能)沥青混凝土运输车,引导运输车辆优化运输路线,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在项目设计、审核、施工等环节推广使用温拌沥青,推动新建公路和城市道路基本应用温拌沥青,道路养护项目逐步提升温拌沥青比例,8月底前,温拌沥青使用比例提升任务完成全年的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