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好不好,最终由群众来检验。生态环境信访工作的目标,不仅是让污染物浓度降下来,更要让群众的舒适感升上去。当前,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信访工作仍存在数据与感受脱节、治理与诉求错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数据达标”与“感受满意”的有机统一,让群众真正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 在诉求接收环节,生态环境信访工作需建立“渠道畅通化+感官具象化”的诉求捕捉机制,让群众呼声听得见、摸得准。可探索对信访诉求结合感官维度细化分类,针对不同感官影响制定差异化方案,建立差异化研判标准。例如处理垃圾场异味信访时,不仅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也要同步记录群众关注的“臭味强度等级”(如“刺鼻”“轻微”),通过群众投诉热点标注直观呈现感官影响的空间分布,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精准靶向。 在问题处理环节,生态环境信访工作需进一步建立完善“技术指标+具体感受”的双重评价体系,让治理成效真正可感知、可验证。聚焦信访干部业务短板与实战需求,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邀请有关专家、一线调解员授课,结合典型案例解析异味、噪声等涉及感官的信访问题的处置技巧,重点提升“数据解读转化”“群众沟通共情”“突发问题应急处理响应”等能力,让干部既能看懂监测数据,更能理解群众感受。 在整改验收环节,建立“专业检测+群众体验”的双重验收标准。处理异味、噪声信访时,除专业检测外,还可以组织信访群众、社区代表参与“现场闻嗅”“噪声体验”,以多数人感官反馈作为一项重要的整改验收依据,避免出现“数据达标但群众不满意”的情况。 对群众信访问题要实现全程闭环管理。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三级责任机制”,主要领导靠前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首次承办人一抓到底,围绕群众真情实感,推行全周期跟踪机制,全程跟踪问题整改,确保每个诉求有人管、管到底。构建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明确属地生态环境部门与住建、城管、水务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建立信访事项“移交—会商—督办”流程闭环,对跨部门诉求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通过动态监测与持续优化,精准破解“烟雾缭绕,睁不开眼”“异味扑鼻,离不开口罩”“杂物堆砌,站不住脚”等突出问题,让治理成效从一时达标转向长期稳定,推动群众积极支持并监督信访投诉处理工作,形成“政府治理+群众监督”的良性互动。 不仅“数据达标”,而且“感受满意”,生态环境信访工作的升级不仅是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深入落实。唯有让每一项治理措施都贴近群众需求、回应群众感受,才能真正把信访渠道打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