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环保动态

旗下栏目:

如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海口“清凉城市”建设实践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宋延巍  发布时间:2025-07-28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双重压力下,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省会城市,海南省海口市直面高温高湿气候挑战,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生态筑基、空间再造、科技赋能与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双重压力下,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省会城市,海南省海口市直面高温高湿气候挑战,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生态筑基、空间再造、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的系统性实践,探索出一条热带城市降温增效的特色路径,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清凉获得感”。

通过生态筑基、空间再造、科技赋能建设“清凉城市”

海口的“清凉城市”建设并非零散的工程举措,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系统治理实践。城市气候学中的“冷源网络”理论为其提供了核心支撑。这一理论强调通过合理规划自然与人工元素,构建由水体、植被、通风廊道、优化型建筑等组成的冷源系统,以此调节城市微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基于这一理论,海口市于2024年印发“清凉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自然调控为主、工程干预为辅”的原则,将蓝绿空间优化、通风廊道强化、建筑形态改善等作为核心策略,推动“清凉”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从本质上看,海口的探索突破了“被动降温”的传统思维,转向“主动适应”的系统治理。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发挥水体、湿地、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冷源”功能;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与建筑设计,减少热量集聚并促进自然通风;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确保各项措施的协同性与可持续性。

一是生态筑基,构建全域冷源网络。生态系统是城市最基础的“降温系统”。海口通过“湿地+”模式与“见缝插绿”策略,构建起覆盖全城的生态冷源网络。

在湿地保护方面,探索出多元化的“湿地+”治理模式:美舍河通过“湿地+水体治理”打造生态廊道,五源河通过“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保护”重塑入海口生态系统,潭丰洋以“湿地+土地整治”保护万亩“田洋”湿地,东寨港则聚焦“湿地+红树林保护”强化海岸生态屏障。截至目前,海口湿地总面积超过3.2万公顷,湿地率为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座国家湿地公园、5座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这些湿地不仅是“城市绿肺”,更是天然的“降温器”。例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境营造形成1300公顷生态空间,夏季气温比市中心低3℃—5℃,相对湿度提高15%。

在绿色空间拓展方面,海口通过“见缝插绿”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裸露地转化为174个“口袋公园”,构建起“点—线—面”复合型绿色空间网络。截至目前,海口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成为现实。同时,城市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应滨海气候”为原则,选用琼崖海棠、秋枫、大叶榄仁等本土树种,与红花木棉、凤凰木等开花乔木共同织就浓密的林荫绿廊。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林荫道覆盖率达89%,376.63公里高绿化覆盖率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为城市撑起了天然“绿伞”。

二是空间再造,优化城市形态与通风系统。城市空间形态与通风条件直接影响热环境调节能力。海口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提升自然通风效率。

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海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优先保护南渡江、五源河、迈雅河、演州河等重要水体,修复城市内河湿地,构建全域生态冷源网络。同时,强化通风廊道建设,预留海陆通透的自然风道,确保海风等自然气流能够顺畅进入城市核心区。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在规划建设阶段便注重清凉环境营造,其布局借鉴传统园林造园理念,建筑呈院落式半围合分布,主入口位于上风侧,与开敞空间联通形成通风廊道;建筑轴线与盛行风方向平行,通过屋顶挑檐、退台、架空等设计促进通风,充分发挥了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

在商业街区改造中,海口同样注重通风与遮阳的结合。上邦百汇城—友谊阳光城项目通过1.3公里清凉漫游路径串联商圈,将通风廊道、绿化景观与遮阳设施有机融合,既改善了局部通风条件,又提升了空间舒适度,打造出一条绿意盎然、适宜漫步的清凉街区。

三是科技赋能,创新建筑设计与材料应用。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载体,其设计与材料选择对“清凉城市”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海口将“清凉元素”深度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通过被动式设计与主动式措施降低热负荷。

在被动式设计方面,海南能源交易大厦采用中庭中空设计,利用“烟囱效应”促进自然循环;层层叠叠的绿萝藤蔓如瀑布般垂挂,错落有致的热带棕榈与耐阴灌木郁郁葱葱,点缀其间的三角梅绽放着鲜艳的色彩,垂直绿化覆盖超1万平方米,通过植物蒸腾与遮阴降低建筑温度。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则大规模采用高反射系数材料,70%以上的建筑外墙、屋顶及道路反射系数不低于0.4,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吸收。

在主动创新方面,国贸片区友谊国贸城通过“三改”策略实现转型:封闭中庭改为通透连廊,硬质铺装改为透水材料,单一业态升级为“商业+休憩”复合功能,提升了通风与散热效率,降低了空调能耗,改造后客流量增长35%,空调能耗下降 20%。这些实践表明,建筑领域的“清凉创新”既能改善人居体验,又能创造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

为城市应对热岛效应带来启示

海口市“清凉城市”建设的探索,为城市应对热岛效应提供了多维度启示。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城市清凉感的塑造绝非单一工程所能实现,而是生态、空间、建筑、制度等多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海口通过构建“湿地—绿地—通风廊道—建筑”的全域冷源网络,将分散的降温措施整合为系统工程,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在城市层面的生动实践。

二是推动气候适应性理念融入城市治理。海口将气候因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标准、生态保护制度等全流程,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清凉城市”建设的持续性。这种将气候适应性理念转化为刚性约束的做法,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统一。从174个口袋公园的“推窗见绿”,到商业街区的“清凉漫游”,再到旅游线路的“清凉体验”,海口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使“清凉”成为群众可感知、可共享的发展成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了新路径。

四是探索绿色低碳转型新支点。“清凉城市”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湿地与绿地固碳释氧,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高反射材料降低了能源需求。

海口的实践表明,以“清凉”为抓手,能够撬动城市能源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系统性转型,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新动能。城市清凉感反映的不仅是温度的变化,更是系统治理能力的体现。在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这种融合自然智慧与现代科技、统筹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创新实践,正重新定义热带滨海城市的发展范式,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生态环境局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