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聚焦大气、海洋环境质量改善,依托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科学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创新建立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为守护蓝天碧水筑牢“数智屏障”。 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提升大气质量 为精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服务中心早谋划、抓落实,在生态环境部出台《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后,第一时间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编制工作。 结合《指南》要求,服务中心梳理汇总全市工业源、移动源、施工扬尘源等信息,根据行业企业类别及环保绩效分级,按照“黄、橙、红”预警级别,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指导企业差异化应急减排。并将涉及居民供电、供暖等保民生的企业,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豁免清单。2020年,“清单”共纳入重点行业19个,重点企业925家。此后,按照“涉气企业全覆盖”要求,每年对“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增减涉气企业数量及调整企业环保绩效等级等。2024年,“清单”已纳入重点行业28个,重点企业3556家。 为鼓励企业参与环保绩效评级,享受政策红利,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根据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环境管理水平等,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将企业的环保绩效水平分为A、B、C、D等不同级别,据此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时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例如黄色预警期间,工业涂装行业,D级企业所有涂装工序须停产,C级企业使用溶剂型原辅料企业涂装工序仅停产30%,A级企业则鼓励结合实际自主采取减排措施。 “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是为应对重污染天气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是政府和企业落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核心依据。通过实施对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环保绩效分级,实行差异化应急管控,有助于引导企业自觉提高污染治理和环保管理水平,主动实施减排措施,这既保障了重污染天气下的环境质量,又为环保绩效优良的企业留出了发展空间,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服务中心水气部负责人张令戈说。 建立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 守护蔚蓝海洋 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闸门”,其整治成效直接关系近岸海水环境质量。为拧紧入海“闸门”,进一步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2023年,服务中心建立了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电子台账(以下简称“台账”),并不断更新完善此“数据库”,实现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的信息共享。 “台账”包含入海排污口的基本信息、排查信息、溯源信息、水质监测信息、备案信息、整治工作、规范化建设与排污许可证等信息。依托此“台账”可对排污口进行深入摸排,进一步核准各类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与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掌握新增排污口状况,实现排污口排查、整治、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全域覆盖。同时,“台账”将入海排污口新旧信息进行有效串联,解决因信息不对等而产生冗余无效工作量的问题,为大连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劲的信息与技术保障。 此外,服务中心应用遥感技术,根据遥感影像上排污口位置及河流沟渠走向,叠加法定海岸线,识别、确定入河和入海排污口,更新、完善“台账”,为入海排污口管理整治工作提供支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