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林业碳汇试点县;普洱市景迈山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一生一熟”普洱茶,在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上被授予“区域碳足迹标识旗舰产品”;零碳特色品牌“宁小豆”咖啡畅销,广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 普洱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深挖重点领域绿色潜力,成功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如今,在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上,吸进去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呼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绿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十四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73%。2024年,普洱市以仅占全省2.4%的能耗总量,贡献了全省3.8%的地区生产总值,诠释了“绿色GDP”的高效内涵。 建设七大领域碳账户,织密低碳管理“智慧网” 普洱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印发《普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产业绿色低碳提升行动、城乡建设低碳转型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等碳达峰九大行动。 同时,着力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减碳增效,增强固碳增汇能力。全市已投产电站161座,电力装机规模达1072.86万千瓦。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85.8%,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达90.4%。构建“宁碳惠”服务平台,启动全市碳账户平台建设,建立“公司+县(区)+农户+科技”的碳汇开发联动机制,完成63单交易,累计交易量超5300吨。 在碳管理领域持续创新,覆盖林业、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农村、居民生活等七大领域的碳账户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正有序推进,为全方位、多角度的碳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制定了《普洱市碳足迹核算重点产品目录清单》,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挖掘节能降碳潜力。 目前,普洱市已完成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迈山区域碳足迹核算,成功开发省内首款景迈山普洱茶(一生一熟)碳足迹核算产品,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低碳发展融合新模式。 构建循环型产业链,绿色发展后劲增强 “十四五”期间,普洱市实现绿电供给率达100%,建成“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34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849个,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335家、证书495张、认证产品887个、认证基地面积77.7万亩,获证企业数、证书数均在全省排名第一。 普洱市立足资源禀赋,抓住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坚持“龙头带动、全链聚合、集群发展”,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循环化产业结构。 推动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把绿色食品加工、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作为主攻方向,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普洱茶加工、咖啡加工、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为主的绿色产业集群。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为支撑,以点带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普洱工业园区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景谷林产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聚焦工业领域节能,普洱市在抓实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并取得显著成效。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普洱制盐分公司10万吨/年MVR制盐节能环保技改项目于2025年1月试运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节能改造前下降65%,每年可节约标准煤0.7万吨以上,降低碳排放量超3.5万吨,污水减排量同比降低40%。其产品“生态云盐—天然钙盐”获得产品碳足迹证书,公司获颁“零碳工厂”证书。 普洱市推动实施思茅、墨江、江城3个县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设施改建项目,7个县(区)实施农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 严格落实设备与消费品能耗、排放标准,2025年以来,普洱市共整合各类省级资金1060万元,支持澜沧安琪酵母公司酵母制品绿色制造、孟连县垃圾收转运、景谷县城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等项目开展设备更新。全市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7051.03万元,直接拉动零售额超5亿元。全市610家公共机构完成节约型机关创建,创建率达100%。 此外,普洱市着力推进传统农业绿色化改造,充分发挥茶、咖啡、橡胶、烟草等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一批产业链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业生态示范园、生态庄园,形成“种植—秸秆—养殖—沼气—有机肥还田”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了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从“碳”寻路径到“碳”索成果,普洱市正以扎实的行动和创新的实践,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绿色画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普洱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