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从政策密集出台到产业规模突破十万亿,从深海装备国产化到区域特色发展,我国海洋经济正以创新为帆、协同为桨,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蓝海。 政策利好不断释出:顶层设计筑牢制度基石 当今世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经略海洋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涉及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方方面面,为推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中央层面多次聚焦海洋经济的发展,不断构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例如,在“十四五”规划中设置“海洋”专章,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21年12月,国务院批复《“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4年,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为发展海洋经济“明底线”“划边框”。 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在地方层面,《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发布《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浙江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并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中央再次对海洋经济作出重要部署。会议进一步细化“五大原则”,强调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并部署六大重点任务: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海洋产业、推进海湾经济规划与港口整合、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议相关精神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指引。 发展势头保持良好:十万亿级产业集群崛起 广袤的海洋空间不仅是资源宝库,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8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7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849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5.8%和59.6%。 分领域来看,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4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旅游业等均实现了9%以上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实现平稳发展。 例如,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880亿元,比上年增长4.0%。海洋渔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养捕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种业振兴和深远海养殖促进水产品消费升级,“互联网+设施渔业”助力海水养殖不断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海洋船舶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分别为4301万、2075万和8297万修正总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8.2%、50.3%和55.4%,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海洋船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效显著,新承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 海洋电力业全年实现增加值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海上风电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海上风电发电量1057.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2%,产业链、技术链不断完善,大容量机组技术国际领先,深远海风电有序拓展,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研发稳步推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模式逐步构建。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齐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双轮驱动”格局。 因地制宜探索路径:发挥地方实践引领带动作用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经略海洋关乎国家命运,也蕴含着无限机遇。当前,我国海洋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因地制宜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沿海各省依托资源禀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径。 上海市海洋局日前就《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向各界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上海将打造“3+5+X”海洋产业体系。“3”是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航运服务业和海洋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5”是指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五大新兴产业,“X”是指未来深远海资源类产业和未来深远海融合创新产业等海洋未来产业。 广东前不久召开的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不断巩固拓展产业优势;融合升级海洋服务,聚力发展海洋文旅,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持续优化拓展涉海服务保障,推动海洋服务业提升水平、提高效能。 山东积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出要统筹陆海区域联动,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持续抓好威海、青岛蓝谷、日照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山东特色海洋城市群;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深水、绿色、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2024年,浙江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2025年,浙江开始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海洋渔业一产产值突破1000亿元。 福建陆续出台《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的意见》,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加快释放。2024年,福州、厦门两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全年完成投资526.6亿元,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湾区协同发展,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政策引领到市场驱动,从技术突破到生态保护,我国海洋经济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生态保护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构建起人海和谐的新发展格局。未来,我们蓝色国土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