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州榕江突发特大洪水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出愈加频繁的态势,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风险已成为威胁生态环境安全的隐患。因此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联动预警机制,抢抓应急响应先机。积极打通气象、水利、地震、生态环境等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将气象云图的风云变幻、水文数据的实时波动、环境监测的细微变化等信息整合共享。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大范围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构建环境风险感知网络,依托大数据算法精准预测极端气候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实现从“灾害预警”到“环境风险预判”的跨越。同时,针对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强台风等不同自然灾害,制定“一案一策”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全流程、各部门责任清单及物资、技术保障措施。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应急演练,模拟化工厂泄漏、尾矿库溃坝等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场景,在实战中修订完善协同机制,提升应急队伍在复杂环境下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 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夯实安全运行根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其在极端气候下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环境风险防控成效。需建立常态化巡检维护机制,运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对关键设施进行全方位“体检”,及时消除隐患。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理念,探索在危化品运输高风险路段实施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路一策一图”,精准绘制应急处置空间地图,明确沿途可利用的应急池、截污坝等设施位置,配套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点,最大程度减轻交通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影响。制定基础设施应急保障预案,确保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把好风险防控源头关。企业是环境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从源头上拧紧责任阀门。在建设项目和产业园区环评环节,严格审查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确保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企业须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建立“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效果评估”闭环管理机制。对高风险的化工园区、尾矿库,实施“一园(库)一策一图”精细化管理,绘制涵盖应急物资储备、风险防控设施、疏散路线等信息的应急指挥图。督促企业完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完备的应急预案,按标准储备应急物资,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应急演练,通过模拟实战场景,让员工熟练掌握泄漏处置、人员疏散等技能,提升企业自救互救能力,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完善多元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全域防控效能。极端气候下的突发环境事件具有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特点,唯有多方协同才能形成强大防控合力。探索建立“省级帮扶+市县排查+企业自查”三级联动排查机制,聚焦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涉重金属企业等高风险区域和行业,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整改。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通过新建专业储备库、与大型国企共享资源、委托物资生产商代储等多元化方式,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关键时刻物资调得出、用得上。深化部门间、区域间的协同联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会商研判、联合处置等机制,实现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开展复盘演练和桌面推演,将经验教训转化为实战能力,全面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