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环保动态

旗下栏目:

重庆“缙二代”书写“两山”转化的青春誓言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张倩  发布时间:2025-06-25
摘要:任文巧家民宿山隐的凉亭里总是很热闹,她和另外四五个年轻人正聚在一起苦练他们的村歌《缙云山上缙云村》。如今二十多岁的他们,既是民宿的主理人,也是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综合整治提升后的新晋代言人缙二代。如果遇到游客到来,他们便会献上保留节目弹唱这

任文巧家民宿“山隐”的凉亭里总是很热闹,她和另外四五个年轻人正聚在一起苦练他们的村歌《缙云山上缙云村》。如今二十多岁的他们,既是民宿的主理人,也是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综合整治提升后的新晋代言人——“缙二代”。如果遇到游客到来,他们便会献上“保留节目”——弹唱这首由村民集体创作的村歌。

“缙二代”们为游客演唱村歌。中环报记者张倩摄

村歌里有竹林、有鸡鸣,有村民的故事,也有人们对青山的承诺。

家乡改造提升吸引年轻人归来

任文巧和表哥刘豪一样,从小就憧憬着离开山里,去山外的天地看看。

作为重庆的城市“绿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2001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绿意盎然、峭拔幽深,这里成为重庆旅游胜地之一。

1996年出生的刘豪,自打记事起,就常看见自家大院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花99元就能解决一日三餐,大大小小的旅游团络绎不绝。”小时候,刘豪看着游客来了又走,留下一地的油污和塑料袋、纸屑时,就想着长大后一定要离开。长大后,刘豪和任文巧都选择留在重庆中心城区工作。

为了系统治理缙云山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民宿改造提升项目应运而生。谁来接手?谁最适合?听到消息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开始接触这个项目。2024年,刘豪和任文巧相继选择返乡,申请了缙云山民宿提升项目,通过融入生态理念的设计,将低端“农家乐”改为与绿水青山共生的精品民宿,重塑“靠山”的新方式。

图为“缙闲居”。中环报记者张倩摄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途径,这些山里的95后、00后都有着属于新一代的想法。刘豪家的民宿叫“缙闲居”,设计兼具古韵和简洁流畅,“有些团队把会议定在‘缙闲居’,这里有着眺望山景的视野,也有着静谧的自然空间,给人一种和大自然做邻居的感受。”

如今,缙云山乡村生态民宿集群——缙云·山宿已经成为北碚区的“新名片”。

确保生态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村民周业平最期待的就是过周末。每个周末,儿子儿媳都会带着3个孙子从市区回到缙云山的家里。在缙云山整治之前,她从来没想过能搬进新房子,每周末都能全家团圆。

靠山吃山。在过去,一些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基础上随意搭建房屋,用来租售、开办农家乐等。久而久之,保护区内违规私建住宅、农家乐数量众多,乱搭乱建现象普遍,导致缙云山内人类活动频繁,部分林地被蚕食,生态破坏严重。

2018年,北碚区开展缙云山综合整治,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实现缙云山保护区内突出环境问题全部清零。同时,创新实施保护区内本地居民生态搬迁试点,统筹生态补偿、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

“2018年,我毕业回到缙云村,正值生态综合整治的关键时期。当时最大矛盾就是大家对拆违的不理解甚至抵触,需要劝导自己叔伯辈拆违,压力很大。” 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党支部书记陈贞回忆道。

“我们的观念要变,要从‘靠山吃山’转向‘养山富山’。”在那段时间里,陈贞和许多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一起,挨家挨户耐心解释政策。终于,山上的原住民全部顺利搬迁。

作为生态搬迁的北泉村村民之一,周业平的家搬到了缙云山脚的安置点“缙云山居”。“缙云山居环境宜人,山路整洁,配备了路灯,出行也便利了很多。不仅我喜欢,孙子们每周末回来都舍不得离开。”周业平告诉记者。

为了确保北泉村搬迁村民搬得出来、稳得住、能致富,经北泉村村两委协商,成立北泉村集体公司——重庆欣融莱农业发展公司,每年固定设置工作岗位16人、临时突击岗位358人,主要工作包括卫生、森林防火、巡河等,让村民能够就近就业,为保护缙云山共同出力。

如今,周业平有了新身份:“居民们一致推选我担任义务护林员,负责部分山林的森林防火和防虫害工作。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和病虫害频发的时期,我都会定期上山进行巡查,我感觉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价值。”

专业赋能,让青山见证改变

夏天,夜爬缙云山观日出火热出圈,凭风看云、黛湖等成为新晋打卡点。综合提升后的缙云山多项荣誉加身。“北碚区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缙云山样板”获评重庆市最佳实践案例和第一届重庆市改革创新奖,并入选2024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在今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陈贞带着村民们致富的故事走上舞台,让缙云山成为美丽山川的典范。

数字见证着美丽山川的蝶变。2017年至2024年,缙云山森林覆盖率从94%提升到98.6%,地表水中氨氮从每升0.12毫克降到0.08毫克,大气中PM2.5浓度从每立方米38微克降到33微克,负氧离子浓度从1100个/立方厘米增长到1708个/立方厘米。植物资源比1999年开展保护区植物调查时增加441种,近两年先后发现缙云脆蛇蜥、缙云掌突蟾、缙云三窝蛛等多个新物种。

近年来,北碚区依托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把人居环境改造、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带活缙云山甜茶园130亩、缙云青梅60亩、缙云糖梨50亩以及社有竹林1000亩,实现缙云山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2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达9.5%。

青山见证人们的改变,改变也让生态价值逐步显现。“西南大学乡村研究团队多年前曾来此做调研,结论是三个‘低’——游客满意度低、老百姓获得感低和生态价值转化效率低。”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旅游委主任胡一珊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种迷茫的现状,我们在整治提升的过程中,找来了专业的团队,为缙云山的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乡村是谁的?是村民自己的。”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教授潘家恩表示,在做缙云山民宿改造时,北碚区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设计师与村民链接起来,发动老百姓参与,并从中获利,“乡村民宿不能沦为一场艺术家在乡村的‘自嗨’。”

在设计师的引导下,刘豪的“缙闲居”在客厅里安装了壁炉,噼啪的柴火声将民宿的烟火气瞬间拉满;戴欣怡的“静庐民宿”以她的烘焙特长为特色,以本地生态食材为招牌,让入住的客人大饱口福;连顺山庄老板肖凤发挥自己的茶艺爱好,采用去客厅化设计,营造出深度体验自然与文化的“慢生活”。

“竹子嘛扎根,等三年;树木嘛成林,百十年;娃儿嘛长大,心相连;青山的承诺,到永远……” 这悠扬的旋律,不仅是村歌的回响,更是“缙二代”们用行动在绿水青山间写就的关于“两山”转化的青春誓言。

上山的人越来越多,北碚也在不断破题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效路径。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