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产业市场已由被动市场逐渐向主动市场转变。工业企业对噪声问题的重视,已由原先的发现问题再治理转变为建设前先投入,从而使得工业降噪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噪声污染是生态环保领域受众面最广的问题之一。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微信、网络渠道)共接到投诉举报25.5万余件。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生态环境污染举报的61.3%,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202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2022年6月5日,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生态环境部门对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023年1月3日,生态环境部等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随后各地颁布了地方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23年8月4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噪声》,完善了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指导和规范了排污许可证中工业噪声相关内容的申请与核发工作,并于9月29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督促相关部门依法逐步将排放工业噪声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排污单位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填报排污登记表,在“十四五”期间将工业噪声依法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2024年9月29日,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了《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印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办公厅,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征求意见。 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综合许可管理为前提,明确提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优化排污许可管理体系,推动将工业噪声、工业固体废物、海洋工程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实现排污单位全覆盖、环境管理要素全覆盖、排放量管控全覆盖。 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民航局、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民用运输机场周围区域民用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 此外,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噪声污染治理新模式,不断强化源头防控,积极推广低噪声产品设备;夯实声环境管理基础,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并联网;强化重点噪声源监管,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社会共治,开展宁静小区、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
2024年行业产值约为97亿元 随着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力开展,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受疫情影响,物流中断,项目进程受阻,停工停产,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企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好在有政策支持,行业整体运营较为稳定。 第二,房地产行业近几年的发展较为低迷,对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涉及房地产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项目数量骤减,相关企业利润收窄。 第三,我国城市轨道与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带动隔声、隔振和消声等方面的产品销售。但到了2024年,建设项目迅速缩减,导致行业产值缩水。 不过,工业降噪的需求随着噪声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政策的实施而不断增加,工业企业对噪声问题的重视日益加强。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力度,人民群众对噪声的关注与投诉也随之增加,使得城市中各类设备机房的改造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产值约为97亿元,与上年相比明显下降。近5年来,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产值分别为120亿元、115亿元、116亿元、119亿元、97亿元(详见图1),2020—2023年行业产值基本维持在120亿元左右,2024年随着轨道交通类声屏障项目的大量缩减,行业产值下降到100亿元内,其他项目基本维持不变,工业降噪项目产值有所增加。
有的降噪产品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当前,各种吸声减振新材料的研发在持续开展,砂岩板、微穿孔板、聚酯纤维等吸声材料在很多场合替代了玻璃棉和岩棉,聚氨酯等减振材料也在各个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和推广。在城市交通降噪领域,全封闭声屏障相比直立式声屏障,得到了更多业主的认可,应用于很多项目。 和国外相比,我国在城市交通噪声治理、工业环境噪声污染治理等领域经过大量的项目实践,工程水平和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自主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阵列式消声器、轻质宽温域高分子隔声材料、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等产品,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自2019年设立环境技术进步奖以来,“阵列式消声器”“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浮置隔振轨道关键技术及应用”“高效长寿命大孔隙路面降噪工程性设计及应用成套技术”“变电站及其设备本体低频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高速铁路噪声测量、预测方法以及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环境噪声自动监测及职能感知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临近地铁建设敏感建筑综合减振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技术先后入选。 “阵列式消声器”“装有风机有源降噪控制系统的通风隔声窗”“波束成型定向扬声系统”“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预制短板装配式浮置减振道床”“减振降噪高炉煤气减压阀组”等技术入选《2021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 “多层高分子轻质隔声/阻尼材料”技术被列入2024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鼓励类)》(征求意见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如期实现《意见》设定的目标,还需各方紧密协作。此外,《行动计划》也将促进各领域噪声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加。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