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深刻揭示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联结。作为鲁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守护者,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以科技为翼,以数据为刃,以监测为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征程上深耕细作,用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绿色答卷。
一、遥感赋能,解码生态“基因图”
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千里眼”,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每年对日照市地貌影像数据开展解译与野外核查,构建起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足迹遍及日照的山川河流、沟沟坎坎。这种“卫星扫描+实地踏勘”的模式,提升了遥感解译的精度与可靠性,为EQI数据源头提供了准确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样地深耕,探寻生命“密码本”
从水体到城乡,再到农田,构建起全要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2022年启动27处生态质量样地核实工作,开启了日照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新纪元。6处水体样地的着生藻类、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监测数据,为河湖健康评估提供了“生物体检报告”。2023年,首次独立完成4个城乡样地的鸟类监测。2024年,将监测领域延伸至农田样地,发现蝴蝶15种、蚯蚓62条。在城乡样地观测中,更是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踪迹。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监测人员年均拍摄30GB影像资料、记录1200余条物种信息的艰辛付出。
三、质量评估,绘制生态“晴雨表”
自2021年首次发布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以来,每年均开展生态质量指数(EQI)评价,形成《日照市年度生态质量评价报告》。2024年,还编报《日照市生态质量评价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调研报告。这些报告不仅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成绩单”,更是生态保护成效的“诊断书”。通过对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等关键指标的动态追踪,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了量化依据,真正实现了“监测数据—科学决策—生态改善”的闭环管理。
四、创建引领,构筑监测“新高地”
精心创建的沂蒙山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五莲山站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并于2025年5月19日正式揭牌,标志着日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阶段。在建设工作中,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多方力量,构建起“监测—科研—监管”的协同机制。依托九仙山国家级农村空气质量监测站,于2024年布设12台红外相机,成功记录到狗獾、蒙古兔等10余种野生动物。2025年,启动的三大监测工程——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数据库建设、水土流失定量评估、碳汇能力监测,将为鲁东南生态安全提供全维度技术支撑。五莲山地区173种木本植物、37种国家保护鸟类的繁茂生息,正是“华北植被基因库”最生动的注脚。
五、科技强基,锻造监测“金刚钻”
从“三融四步五进”党建业务融合机制,到“一体两翼三驱动”监测工作新模式,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制度创新激发监测动力,提升工作效能。近三年引进培养10余名专业人才,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实验室设备,建成先进的生态质量监测平台。2024年,首次独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沉积物、海洋垃圾监测以及农田生态质量样地蝴蝶和蚯蚓观测,这些领域拓展的背后,是监测技术的迭代升级与队伍能力的全面淬炼。
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休止符。站在新起点,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以五莲山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区域中心,监测样地为主要监测对象,持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让红灰蝶的翅影、红隼的啼鸣、蚯蚓的蠕动,共同谱写出生态日照的壮美乐章。值此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以实际行动呼吁全社会携手同行,以点滴行动守护万物共生的美好家园,让日照的绿水青山常在!
|